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讀后感1500篇一
蔣廷黻主張以所學為國家所用,是中國近代史上“書生從政”的代表人物。在學術上,他是當時公認的中國近代外交史專家和這一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他另辟蹊徑,從外交的角度講述中國近代史,從外交的角度分析近代中國遭受西方列強壓迫的原因?!吨袊贰氛凵涑鍪Y廷黻那一代受過西方高等教育和“西潮”影響的學者在思考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社會進步時的普遍心態(tài),是對中國近代遭受侵略的一種深刻反思。雖然他的歷史觀不可避免受到他的政治傾向影響,其觀點在今天看來也并非完全正確,但其思考的精神,其學術價值和學術影響,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1914年,蔣廷黻中學畢業(yè)后,進入了俄亥俄州歐伯林學院讀大學。在大學里,蔣廷黻主修歷史學,兼修其他多門自然科學課程。他這樣選擇的原因是,他對當時中國國內的軍閥紛爭和混戰(zhàn)所引起的各種問題產(chǎn)生了探究欲望,想通過學習歷史,獲得“將來在中國從事政治工作”的知識和經(jīng)驗。同時,由于歷史系的課程枯燥單調,他在課外閱讀了許多德國史和意大利史,了解了俾斯麥、加富爾、馬志尼、加里波第等德國、意大利政治家是如何為建立現(xiàn)代民族國家而努力的。接受了嚴格的科學方法訓練。俄亥俄州歐伯林學院自然學科的教授們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教科書,而要求他們學會觀察事實;研究報告一定要做到觀察仔細和結論客觀。這種訓練使蔣廷黻終身受用,使得后來他從事歷史研究時能堅持從史料中得出結論,憑史料說話;從事政治工作后也極重視實際觀察,對很多事有較為清晰的見解。1919年夏季,蔣廷黻從巴黎重返美國,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再次進入大學進修后,他想做個能左右中國政壇的新聞界大亨,就進了新聞學院。他不久便覺得要左右政壇必須懂得政治,便進政治研究所改修政治學。后來,他認為政治學科所講的政治只是理論而非實際的,“欲想獲得真正的政治知識只有從歷史方面下手”,又轉為專攻歷史,主修歷史學,導師是著名政治社會史教授卡爾頓·海斯。轉了一圈,蔣廷黻又學習歷史了。歷史的功能在于了解過去、服務現(xiàn)在、推測未來,因此歷史著作應注意歷史教育的普及,力求寫得既內容豐富、又明白曉暢,以達到歷史所產(chǎn)生的最大效應?!吨袊贰肪褪且赃M化史觀為指導,以“經(jīng)世致用”為主旨。
鴉片戰(zhàn)爭暴露了清朝腐敗的政治、沒有工業(yè)化的經(jīng)濟、八股式的文化、沒有民族意識的社會,與之相對的是步入近代化的西方,這種差異甚至差距應該也與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有關聯(lián)。
任何時代都有英雄。林則徐、曾國藩是優(yōu)秀的人。
太平天國起義基本是歷史的“重復”,而辛亥革命確實帶來了新的東西,但軍閥割據(jù)又暴露了中國大眾缺少民族意識。
史料的選擇往往會受主觀意識影響,因此,對歷史的解讀會很多。提高學習歷史的辨別能力建立在較強的邏輯思考基礎上,不然可能會沒主見。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讀后感1500篇二
近代史老師最大的價值是推薦了兩本書,一本是陳岳麓先生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一本是蔣先生的中國近代史。并且個人更喜歡后者,培養(yǎng)了對歷史的興趣,改變了看問題非黑即白的邏輯。
在這一本薄薄的小冊子中,作者將近代中國的激蕩八十年娓娓道來,講述了列強轟開國門時的剿夷派與撫夷派的作為,從洪秀全,曾國藩兩個人物去解讀太平天國起義,然后是變法自強。此書作于民國時期,語言卻十分口語化,幾乎找不到古詩句(引用材料除外),更沒有馬克思的術語,不在語言上設置閱讀障礙,而是用別樣的觀點引人入勝。
近代化
在總論中,作者說近百年的中華民族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獨立富強是我們要達成的目標,必經(jīng)途徑就是近代化。作者還對近代化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利用科學機械,組織近代民族國家,趕超西洋人。
作者把中國的衰落歸結為三點:科學,技術,民族觀念。其實民族觀念的背后是政治體制,是思想文化,我覺得最根本的是政治體制。在封建集權體制下,產(chǎn)生了這么一批好大喜功,妄自尊大的官僚,產(chǎn)生了這么一批仁義道德至上,極為重視個人名譽,固步自封的官僚,產(chǎn)生這么一批只知宗族,不知國家的民眾。這個國家看上去文明禮化,尊卑有序,卻從來不知道平等是什么東西,更不知個人,自我在哪兒。
愛國
從剿夷派和撫夷派看什么叫愛國。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愛國?這個無從判斷。因為這是一個道德判斷。就如同判斷一個人是不是一個好人一樣。如果非要找一個標準的話,那就是看他所做的,不要聽他所說的。如果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是對國家有利的,不管他的動機如何,他都是愛國人士。如果一個人占領了道德的制高點,所作所為甚至所言,只是滿足了道德上的虛榮心,卻不考慮這么做是否對國家有益,那他就是不愛國的。對國家有益是指對國家的實際物質利益,并非道德上的。在面臨列強的槍炮時,如果按照強硬派所說,那么中國人都去當炮灰了,這可能會得到別人道義上的贊揚,但這明顯是損失國家利益的,是極其不明智的做法。
還有一點,無論是剿夷派,還是撫夷派,都沒有這個觀念:國家之間是平等的,我們強調的是有權有勢就高人一等。英國貿易之初想要通過談判外交與中國通商,卻因使者不肯跪拜,惹得乾隆這位西方人眼中的開明皇帝不快,通商也就無從談起。
改良
改良能夠取得穩(wěn)固的成果,減小成本,但是需要時間,需要耐心,需要把握好節(jié)奏,然后水到渠成。但近代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越來越激進,越來越等不及。洋務運動從近代工業(yè)上撕開一個小口,然后逐漸擴展到民用工業(yè),然后是培養(yǎng)技術人才,建立新式學堂,從學習西方技術,逐漸就會引進西方的思想。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轉變無疑是漫長的。革命不會縮短路程?!皝y是容易的,撥亂反正是困難的”改良需要平和的環(huán)境,不僅僅是國外環(huán)境,還有國內環(huán)境。這使人不得不惋惜從鴉片戰(zhàn)爭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浪費的十幾年的光陰。
看世界
不得不佩服有些人的眼光和思考能力。清王朝盲目自大,完全陷入自我的狀態(tài),不看世界一眼,鴉片戰(zhàn)爭失敗了,卻沒有給中國帶來什么震撼。她已經(jīng)麻痹了,或者已經(jīng)狂傲到感知不到疼痛的程度了。曾國藩在日記中雖提及此事,卻并不明了這件事的歷史意義,他仍埋首與古籍。林則徐剛開始也是對洋人一無所知,以為用“民心”就可以戰(zhàn)無不勝,后來才意識到這不過是拿民眾當炮灰,于是睜眼看世界??蓯旱氖悄切┮娮R到洋槍洋炮厲害,還守著“民心”不放,只在嘴上逞強。李鴻章值得人佩服,有眼光有能力。明治維新以后,李鴻章就認為日本不可小覷,主張發(fā)展中國的海軍。可在一般人眼中,日本不過彈丸之地,根本不值得一提。這也是為什么甲午戰(zhàn)敗使國人如此震驚。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讀后感1500篇三
中國近代史,是一段值得所有中國人重新去回望與深思的歷史,因為彼時中國正“遭遇三千年未遇之大變局”,中國與西方、清廷與民間、滿族與漢族士人、洋教與本土信仰、槍桿與筆桿、造反和維新、科舉與革命……有著太多太多說不完的話題,其中的精彩與遺憾,讓人唏噓、慨嘆,也讓人思索。
胡適曾說過“歷史是一個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也正因為如此,“歷史是人寫的”,同一個階段的歷史、同一個歷史事件,不同的人都可以說出不同的味道。現(xiàn)今有許多人回望和反思中國近代史,紛紛在社會上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而在眾多解讀者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先生,以“還原一段被扭曲的歷史,挖掘國人今日問題之根源”為根本,整理課堂講義成《重說中國近代史》這本書,以一個不同的角度向讀者陳列還原了一段真實而精彩的中國近代史,給予讀者一個與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的全新印象,深受讀者的喜歡。
從書名看來,我們不難看到一個特別的詞語—“重說”。經(jīng)過仔細閱讀這本書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本書最為鮮明的特點恰恰在于“重說”二字,即以“以說為主,以說帶史”。一方面,以史為線,以史為據(jù),作“說”的概括、分析和立論、論證;另一方面,又以“說”為主,以“說”帶史,深入地挖掘史料,以史料的翔實突出“說”,沒有面面俱到。這種寫作方法,既讓讀者在史料的厚重中滿足了獵奇的心理,又讓讀者隨“說”陷入深思,故而回味良久、沉浸其中。
細細審讀這本書,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本書中有多個出彩之處,作者之思路令人為之拍掌叫好,深深吸引讀者,其原因在于張鳴先生完全站立在一個歷史研究者的立場客觀公證地分析歷史事實,正如書中所言中國近代史,實際上是天下兩種大勢的碰撞,即中國體系崩潰,然后從被動到主動融入西方世界體系的過程。其中一方面是立于自給自足,中國固有的“王者不治夷狄,來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內斂體系,另一方面是立于追逐創(chuàng)造財富最大值,以殖民為核心的輸出開放型的體系。西方列強的入侵,是世界體系的擴張;中國的反抗,先是致力于中國傳統(tǒng)體系的自我修復,洋務運動、戊戍變法、晚清新政則是被動應對,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則是自覺要求進入世界體系的吶喊。而且明確地指出我國的近代史存在一個范文瀾、胡繩的基本模式,這種模式通常有兩條線索,其中一條是帝國主義侵略論——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西方列強總是侵略、欺負中國。強調這樣一條脈絡,由此證明我們這個民族是苦難深重的,同時說明我們的落后是因為別人侵略、欺負我們造成的。另一條線索就是革命線索——三大命高潮,從太平天國、義和團然后到辛亥革命,總之就是一個反抗、革命的過程。
張鳴先生通過簡單明了的語言為我們道出了中國近代史的核心本質,審閱其中的語句往往令我們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復雜冗長的歷史也不過聊聊幾筆就能概括了。
其次,張鳴先生為寫歷史而寫歷史,對待歷史事件的評價上采取開放態(tài)度,鼓勵讀者獨立思考。正如對待太平天國運動事件上,作者不只是以為一味地贊揚或批判,而是客觀地分析了該起義的來龍去脈,一方面論述了這次起義的歷史必然性,但并沒有給予過多的正面評價;另一方面,作者從革命的角度出發(fā),指出太平天國運動實質上是封建王朝思想的延續(xù),其革命性微乎其微。
同時張鳴先生也對諸多歷史人物進行了客觀評價,拋棄階級所帶來的觀念,以當時的歷史情景下臧否歷史人物。例如對于“三元里抗英”事件,張鳴先生經(jīng)過考證后說是我們長期演繹加工而成的,事實上英國只損失了一人;對張勛復辟時,段祺瑞領討伐之師的戰(zhàn)事描寫,張鳴先生引用莫理循的考證,子彈向空亂飛,幾乎沒有士兵遭殃,倒是幾十里外的一只母羊被打傷;中日甲午海戰(zhàn)中方完敗、北洋海軍全軍覆沒,“致遠號”管帶鄧世昌雖以身殉國,但當時“致遠號”各個密封艙的密封圈都老化,一顆魚類就能讓艦艇沉沒,鄧世昌難說日常維護沒有責任……盡管其字里行間輸出的歷史每每讓人目瞪口呆,不得不否定腦海中的既有常識,但歷史最大程度的真實、歷史洪濤中種種細節(jié),不正是我們希望學者能給予的嗎?或許,只有看到歷史的最為真實的一面時,我們才會對諸多歷史人物具備應有的理解和同情;也只有如此,我們才不會盲目地跟隨別人的定義,簡單化地把歷史上的人物歸為進步或落后,才不會不自覺地將宣傳拔高后的某個人悲壯化,進而自我感動,或一味地評判某個人的不好之處。
更為重要的是張鳴先生以四兩撥千斤的筆法,深入淺出,體例清晰,輕松地將真實的歷史呈現(xiàn)出來。隱藏在文后的是苦心孤詣的多年研究成果,而不是平常所見板著臉的教訓分析,令讀者讀來好看、輕松、明了,又自然而然地了解當時當?shù)馗魇饺?、事、勢的交錯與消長。若歷史講得像小說一樣好看,怎能不叫人在快樂地閱讀的同時,把握近百年歷史的脈絡,歷史變遷的內在聯(lián)系和對歷史問題的詮釋。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當我們沉浸于歷史之中時,我們更應深思過去,現(xiàn)在乃至未來。品味百年,我們真的敗在船堅炮利之上?這真是傳統(tǒng)對現(xiàn)代性的失敗?其實我們是敗于集體的腐敗,在上者尸位素餐,在下者絕無家國情懷,故百年掙扎,太多是銀樣镴槍頭,可這樣的悲劇,如何才能徹底避免呢?正如張鳴先生之所期望:“冷靜地審視過去,然后去看待我們的未來,盡早學得聰明些,不要總在一個坑里反復折騰、反復跌倒。……我們必須從心理上走出我們的中世紀,才有前途,過去的輝煌歷史
才有價值。”希望我們能從歷史中認知一二,自量三四,慎思五六,嚴謹七八,才能無錯九十。
本書的封底上印著克羅齊的名言:“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蔽覀兊乃既Q于所見,我們的所見取決于視域。張鳴先生的《重說中國近代史》,既不是“執(zhí)古以繩今”,也不是“執(zhí)今以律古”,而是結合時代的命題,加以現(xiàn)實的關照,使我們不必誹謗過去的那個時代,也不必誹謗我們自己的時代,更是為了讓未來人不必誹謗我們如今的時代。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讀后感1500篇四
陸陸續(xù)續(xù)看了這本書有兩個月了吧,剛開始的電子版到后來換成了紙質版的,又由于瑣事太多又有幾天都沒有去碰,有時則動輒幾十頁,大致把此書看完了。
作為一名理科生,我對于歷史政治之類的東西本來就沒有興趣,平時都是為了考試而去學習歷史,背重要的人物、歷史事件,因此我以前對于歷史的記憶就只是單單的一條時間主線上面有著各種各樣的大事罷了??墒菬o論對于一個民族還是個人,對于歷史的記憶都是不可或缺的。歷史就是民族的記憶。我們所接受的歷史教育表面上看并不怎么受大部分學生青睞,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沒有辦法活在一個沒有歷史的世界里。就像一句話所說的,“我們會鄙視一個假的東西,但是我們依然依賴這個假的東西?!钡俏覀兯吹降慕佑|到的教科書里的歷史,它到底是真是客觀的,還是虛偽主觀的呢?有高中老師說歷史書95%都是假的,當時也只是一笑了之,但讀了這本書發(fā)現(xiàn),許多觀點與我們一直以來接受的歷史教育觀點非常不同,甚至出現(xiàn)相悖的歷史故事。到底何為真何為假?僅僅閱讀這本書與之前所受的歷史教育我不可能做出回答。所以這篇讀后感將以閱讀過程中我所受的思想沖擊和從中得到的小小感悟為主。
首先,因為這本書本來是源自人大的一門由張鳴老師開設的政治史公開課,由他的幾個學生根據(jù)錄音整理出來的。不同于一般的歷史書,敘述冗長繁瑣,語句呆板,這本書語言詼諧幽默,比如對于有些歷史人物張鳴老師以“這哥們兒”來稱呼,叫徐樹錚“小徐”啦,還有“幾百萬發(fā)子彈打出去了,但是沒傷幾個人,倒是幾公里以外的一只羊被流彈傷到了據(jù)說炸死了一個宮里的太監(jiān)和一條狗”,等等,一改往日歷史書籍沉重的基調,輕松論述的同時伴隨著深刻入理的剖析,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不一樣的充滿了矛盾與悖論的真實歷史。另外,他是站在一個歷史研究者的立場客觀公證地分析歷史事實的,幾乎不摻雜作者個人任何政治立場,這顯得非常難能可貴。鮮明的政治傾向是不可能寫出信史的。
1、新政失敗。作為后來者,我們當然清楚的知道清廷的新政以失敗告終,并且緊接著就發(fā)生了辛亥革命,想當然的認為是新政斷送了清朝的氣數(shù)。然而,作者卻看到了不為人知的新政的成就。作者認為清末的新政實際上是一次比較成功的變法,其深度和廣度都遠遠超過了戊戌變法。不幸的是慈禧太后和光緒帝死后,新掌權的滿足貴族缺乏足夠的政治經(jīng)驗,他們開始試圖重新收回權力,這不僅導致了新政的失敗,同時使得矛盾變得更為尖銳。此時,辛亥革命爆發(fā)了。
2、甲午戰(zhàn)敗原因。今天我們一談到甲午戰(zhàn)爭失敗的原因,總把西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當成她的一大罪狀。其實,這個帽子扣到她頭上多少是有點冤枉她了。至于修筑頤和園,其實是光緒的意思。光緒是想修好頤和園,讓西太后去那里養(yǎng)老,這樣他就可以真正的親政了。
3、戊戌變法。戊戌變法的失敗不是因為資產(chǎn)階級軟弱而是因為帝—后二元結構的存在;康有為、梁啟超對于變法的主持其實沒有占多大比重;西方國家也是支持戊戌維新的。
4、歷史人物新看法。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林則徐雖然是所謂的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對西方的認識少之又少,如果不去禁煙他還一直以為西方人的腿是直的,我們明顯把他推到了一個更高的地位;李鴻章并不僅僅是慈禧信賴的大臣,在清末的很多事情中他都對歷史有相當強的推動作用;太平天國看似浩浩蕩蕩,但是他們的領導人沒能整合農民的力量,因此這種力量再大也沒有用;袁世凱被那么多人稱作賣國賊,但他其實也有自己的無奈,中國大勢所趨,難以憑他一人之力來改變國家的命運。
首先我挺同意張鳴教授說的近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三婦”心態(tài)的:怨婦心態(tài)、潑婦心態(tài)和情婦心態(tài)。這三種心態(tài)初看不好接受,怎么把我們的學者們說成這種樣子,但看了此書再聯(lián)系我們現(xiàn)實,覺得確實如此。我們的教科書上對于外國列強總是有若有如無的丑化,而抗日戰(zhàn)爭表現(xiàn)得更明顯,我寫論文時找到的一些歷史書籍也都充滿了那種強烈的感情。我覺得這些心態(tài)仍然是時下大部分人面對民族、愛國、歷史等所采取的態(tài)度。大家一談論近代史,就是說我們種種被欺負啊,霸占啊,卻沒有反思說我們?yōu)槭裁磿磺致?、被剝削;就拿去年釣魚島事件來說,怨婦的哭鬧心態(tài)可謂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除了“日本人不知悔改”“小日本天性就壞”之類的話以外,就分析不出個所以然來了。多座城市出現(xiàn)打砸日本店、車的事件,就像是潑婦的凡事講打的心態(tài)。義憤填膺地吶喊助威反抗小日本,又砸汽車又防火。結果,別人毛發(fā)不損,我們自己卻焦頭爛額。我們接受怎樣態(tài)度的歷史教育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整個民族對待遺留的歷史問題的立場和處理方法。因此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去了解更多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jié)或者說是歷史側面,這才能使我們對自己的定位更加準確。正如張鳴教授所說:如果我們不知道或者完全無視這個過程,就很難在歷史長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難安放好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誠如斯言。
但是,這本書還是有一些錯誤的,豆瓣上就有人指出了此書在一些細節(jié)地方的錯誤(比如剪船應作“蠆船”,三元里抗英時英軍死亡數(shù)量有誤等)。我覺得一本書有所錯誤在所難免,下次印刷的時候可以改掉就可以了,畢竟瑕不掩瑜,
我覺得我們看一部作品,更多地是要去尋找她好的、值得我們學習的方面,從而完善提高自己,對于一些錯誤發(fā)現(xiàn)更好,但這不應該是我們拒絕這本書的理由。
總之,我覺得這本書給了我對于了解中國近代史的一個不同的視野,也使我對中國的近代史更加感興趣了,我將來可能的話還會讀老師推薦的其它作品的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讀后感1500篇五
懷著崇敬的心態(tài)拜讀了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一書。讀完之后頗有所得。
這部書把中國近代史界定為中國近代化的歷史,中國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為本書論述的主線。
近代化對于當時的中國是一個非常迫切的課題,它在中國近代歷史的進程中卻又是一個緩慢和曲折的歷程。蔣廷黻不可能找出為何如此緩慢和曲折的社會根源,但他卻看到了我們民族的惰性。他說:不好的東西戰(zhàn)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后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這個話頗有分量。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在不好的東西戰(zhàn)爭震撼的當初迅速走上維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書以恭親王奕訢及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領導的自強運動即洋務運動為第一個近代化方案,以康有為等人領導的變法運動即百日維新為第二個近代方案,以義和團運動或曰拳匪運動為第三個公式化方案然而這些方案最后都挫敗了。于是本書提出自己的觀點:近代化國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經(jīng)濟,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半新半舊是不中用的。換句話說,我國到了近代要圖生存,非全盤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全盤西化口號為胡適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對西方文化都不預設任何的人為限制?;蛟S以現(xiàn)代的眼光來看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個年代我們確實應為他們的勇氣所折服!
此外:本書所開創(chuàng)的學術傳統(tǒng),曾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瀾、胡繩等人的近代史研究開展之后,這個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識形態(tài)要求必定中國近代史的所謂新的學術傳統(tǒng)所取代。這本書不僅奠定了蔣氏在近代史研究領域的學術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沖擊的學人對中國文化以及中國之前途命運的獨特理解。
大師之作,言簡意賅,薄薄的小冊子將中國近代史講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時所受到的中國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傾向,所以看到蔣先生的大作,真的是從眼睛到心靈都清澈無比。他不僅是從客觀的角度的講歷史,更重要的是從尊重的角度講歷史。對歷史的尊重,就是對人民的尊重。
我認為這本書不僅僅可以作為高中生、大學生的教材,而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讀。作為教材似的史書,它將這段歷史的前因后果很輕松地進行了梳理,這樣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這個那個條約,賠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么回事了。作為每一個中國人,更應該了解這段真實原歷史,太平天國的真相、為什么開放通商口岸、北洋海軍的失敗等等,近代化過程中這些恥辱是怎么產(chǎn)生的?實際上,很多傷痛或許都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帶給自己的。
歷史值得我們深思!不知過去,無以圖將來。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讀后感1500篇六
翻開這本書,思緒仿佛也隨著翻動的書頁飛回到了,那昏暗的日子。入眼的,滿是傷痕。我聽見,一聲聲,痛苦的呻吟,一聲聲,絕望的哀嚎。
我不是一個很喜歡讀歷史類書籍的人,在我看來,歷史往往太過真實,歷史不是一個作家可以創(chuàng)作的作品,歷史就是真實存在的,發(fā)生過的的事。相較于歷史而言,我更喜歡其他類型的作品,在我看來,很多作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都包含了作家自身的情感。我不喜歡悲劇,我看完一個悲傷的故事的時候我就會告訴自己,這不是一個完全真實的故事。但是歷史故事是真實存在的,我沒辦法告訴我自己,曾經(jīng)沒有那么多因為戰(zhàn)爭流血流淚,因為戰(zhàn)爭流離失所的人們,也沒有辦法告訴我自己有些屈辱,有些殘忍,有些可怕是真實存在的。
其實在翻開這本書之前,對于那一段慘痛的歷史,我的認識是,中國封建制度落后,人民思想觀念的腐朽,經(jīng)濟蕭條,清王朝腐敗,清政府昏庸無能,自高自大,皇帝的懦弱無能,慈禧奢侈無度,崇洋媚外,士大夫膽小怕事,目光短淺,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琦善崇洋媚外,買主求榮。林則徐拼死抵抗,有勇有謀,卻被奸佞陷害,不被重用,曾國藩為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開拓打下了基礎,康有為梁啟超,主持百日維新,向西方努力尋找真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統(tǒng)治,提出三民主義……
當我翻開這本書,一段段歷史就這樣在我眼前啊展開,我告訴自己,這不是創(chuàng)作的故事,這是真實發(fā)生的,我懷著沉重的心情,開始看這本書,開始走進那一段沉痛的歷史。
一點點讀下去,我開始對那一段歷史,那一段歷史里的人有了不一樣的,更深的理解。我開始意識到或許我不應該把那一段慘痛的歷史賬都算在清政府和士大夫的頭上,至少這不能全怪他們。我們沒有辦法去苛責那些從來沒有了解過西方的人,讓他們明白中西方的差距,讓他們意識到中國急需改革,但是還是覺得他們的意識過于麻痹。他們一直在閉關鎖國中坐著自己的春秋大夢,就像蔣先生在書中寫到的那樣:“到了十九世紀,我們只能在國際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慶,道光,咸豐年間的中國人,不分漢滿,仍然試圖閉關自守,要維持歷代在東方世界的光榮地位,根本否認那個日益強盛的西方世界?!蔽覀兿M敃r的他們能有更高的覺悟,有更長遠的眼光,對西方世界有更深的認識,然而他們沒有。
說起近代的民族英雄,我總能第一個想到林則徐,那個主持虎門硝煙,備受贊譽被稱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讀蔣先生的書,也讓我對這位民族英雄有了以往沒有的認識。
很多時候,人們認為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是因為道光皇帝的昏庸,把林則徐給撤職了,用了一幫投降派。但是,其實不然,這是歷史對林則徐的成全,成全了林則徐的身后名。假使,當時林則徐沒有被道光皇帝撤職,那我們的鴉片戰(zhàn)爭還是沒辦法打贏的。這場戰(zhàn)爭的背后有巨大的軍事,政治,經(jīng)濟的懸殊。誠如蔣先生所言,真正的林則徐有兩個,一個是士大夫心中的林則徐,一個是真正的林則徐。前一個林則徐是主剿的,是百戰(zhàn)百勝的。真的林則徐是慢慢覺悟了的,他知道中國兵器不如西洋,他知道中國應該以以夷制夷,但是他不敢公開的提倡這些主張,他怕士林清議,他重視自己的名譽更甚于國事。
每個人都有很多種不同的人格,每個都是我們自己,或許,民族英雄林則徐也有一種人格,一個不愿意承認時代落后的舊時代精英,不肯公開提倡改革,讓主持清議的士大夫睡在夢中,讓國家日趨衰弱,讓自己的名譽得以保全。但是,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人間,沒有誰是完全的沒有缺點的,人之所以為人,大概就是因為每一個人的不完美性,正是這些獨特的不完美性才使得世界有更多的美麗的可能。
很多時候,再去讀歷史,就像是站在上帝視角去俯瞰世事?;蛟S就是這樣,我們會去感慨,會去氣憤,會去惋惜。
在我的印象里,我所知道的琦善大概是一個備受苛責的人,看過很多對他的形容,說他是舊官僚,說他膽小怕事所以主和,更有甚者說他是賣國賊。大多時候,琦善都被拿來與林則徐作對比,用來突出林則徐的愛國,忠義,有遠見。
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后我對琦善卻有了新的認識,雖然現(xiàn)在琦善在我心里不是英雄,但是至少,我發(fā)現(xiàn)他也并不是像我之前以為的那樣,是個膽小怕事主和的舊官僚。就像蔣廷黻先生評價那樣:琦善與鴉片戰(zhàn)爭的關系,在軍事方面,無可稱贊,亦無可責備。在外交方面,他實在是遠超時人,因為他審察中外強弱的形勢和權衡利害的輕重,遠在時人之上。的確,我們就不應該把一場打不贏的戰(zhàn)爭怪在某一個人的頭上,我們沒法說刀槍棍打不過洋槍洋炮是因為一個大臣的過錯。在蔣先生的書中,我認識了一個誠實的琦善,他知道沒落的清王朝沒法與興起的近代化英國相抗衡,他認識到“化外蠻夷”的實力而不惜一切去“撫”,他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保全中國??上н@種誠實在別人看來是失了國體,這種誠實無異于是一種怯懦。但是,在我現(xiàn)在看來,琦善擔的起中國近代外交第一人的稱號。
或許有的時候事實也并不是我們所想的樣子,但是事實就是事實。歷史永遠是最偉大的,最公正的裁判,所有的一切最終都會有一個公平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