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學習中一定要善始善終,只有總結才標志工作階段性完成或者徹底的終止。通過總結對工作學習進行回顧和分析,從中找出經驗和教訓,引出規(guī)律性認識,以指導今后工作和實踐活動。那關于總結格式是怎樣的呢?而個人總結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目偨Y書優(yōu)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高一語文知識難點總結歸納 高一語文重難點知識總結篇一
1、越國以鄙遠:越過別國而把遠地當作邊邑。
2、共其乏困: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
3、焉用亡鄭以倍鄰:為什么要滅掉鄭國來給鄰國(指晉國)增加土地呢?
4、唯君圖之:希望您考慮這件事;圖,考慮,圖謀
5、朝濟而夕設版焉: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設版,修筑防御工事
6、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依靠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以散亂代替整齊,這是不符合武德的。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是到不了這個地步的
8、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他的邊境,又想往西擴大邊界。
9、夫晉,何厭之有:晉國,有什么能滿足的呢?
10、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秦國對待將軍,可以說是刻毒的
11、旦暮渡易水:早晚就要渡過易水了。旦暮,早晚,形容時間極短
12、顧計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么辦法罷了。顧,不過,表示輕微的轉折
13、荊軻有所待,欲與俱:荊軻等待另一個人,想同他一起去
14、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回來復命的,是沒用的小子
15、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也: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事而傷害了有德行的人的心意。
16、愿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供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廟:愿意全國上下做秦的臣民,(燕王)排在諸侯的行列,供應賦稅和郡縣一樣,只要能奉守先王的宗廟。
17、終已不顧:始終不回頭18、唯大王命之:一切聽從大王的吩咐
19、少假借之:稍微原諒他些20、使畢使于前:讓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21、今得而聞教: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21、乃為裝譴荊軻:于是整理行裝,派遣荊軻上路
23、與之同命:與他同生共死24、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25、按劍而跽:握著劍,跪著身子
26、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殺人惟恐不能殺光,對人用刑惟恐不能用盡酷刑
27、竊以為大王不取也:私意認為大王不采取這種做法(為好)
28、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干大事不必拘泥小節(jié),行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
29、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項伯于是連夜騎馬到沛公的軍營里
30、沛公奉為壽,約為婚姻:沛公舉起酒杯祝項伯健康,(又)跟他約定結為兒女親家
31、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沛公想在關中稱王,讓子嬰擔任宰相,占有全部珍寶
32、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軍營里沒有用來助興的,請讓我來舞劍助興
高一語文知識點總結5
【單元概覽】
這個單元主要指導學生鑒賞中國新詩和外國詩歌。選編的7首中國詩歌,2首外國詩歌,大都是廣為傳誦的名篇佳作。九首詩的主題可以用一個“情”字來貫穿:《沁園人?長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對丁香姑娘的朦朧愛情,《再別康橋》中對母校的綿綿別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對“母親”大堰河的赤子之情,《錯誤》中思婦對“歸人”的怨情……閱讀時,把握這些貫穿全詩的情感線索,每一首詩的內容和形式就不難理解了。在學習中,我們主要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詩人的思想生平和詩中運用的表現手法三個方面入手,并通過對詩中意象的分析,去體會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本單元的詩歌,也都是意象運用的成功典范。對它們思想感情的理解,離不開對詩中意象的分析。意象,就是詩歌理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意象是客觀事物在人心靈中的投影,是審美主體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詩歌的情感表態(tài)一般都要借助意象。我國古代詩詞中經常出現的一些意象如“明月”、“楊柳”、“秋風”、“斜陽”等,其內涵早已超越客觀事物本身,而在千百年的文化傳承中積淀了強烈的主觀感情。讀者在作品中一看到這些詞語,就會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掀起心中情感的波瀾。
【方法指要】
《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閱讀鑒賞中,了解現代詩歌基本體例及表現手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薄霸陂喿x鑒賞中,能感受詩歌的形象,品味它們的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币龅竭@些比較深層次的閱讀要求,就需要我們對詩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現手法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對作品進行真正的閱讀鑒賞。
從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看,現代詩歌鑒賞的原材料,一般有兩大來源:一是現代文學中有一定地位和影響的詩歌作品,例如艾青、郭沫若、郭小川、李瑛、柯巖等人的作品;二是當代文學中有一定地位和影響的詩歌作品,例如舒婷、席慕容等人的作品。外國詩歌作品進入鑒賞題的尚無所見,但也不能因為它的不曾出現而在平時的學習中掉以輕心。對于詩歌的閱讀鑒賞的考查相當注重,詩歌鑒賞題,從題型方面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問答式,一類是短文鑒賞式,當然也有可能出現少量的選擇題。短文鑒賞式忌諱四點:①逐字逐句翻譯;②沒有提出鑒賞角度;③架空原文,只述自己的見解;④花大量筆墨引經據典。提倡開門見山,見解突出,結合詩句展開論述。問答式須從設題角度入手,進行訓練,并總結歸納技巧方法。高考目前主要采用這種題型。
1《沁園春-長沙》
【基礎知識】
重要字音:
沁(qǐn)園春百舸(gě)崢(zhēng)嶸
寥廓(kuò)揮斥方遒(qíu)漫(màn)江攜(xié)來浪遏(è)飛舟
多音字:
汗水可汗數字數典忘祖數見不鮮
重要字形:
沁香分泌謾罵漫江惆悵為虎作倀蒼茫滄桑阻遏碣石
重要詞義:
崢嶸:本義形容山勢高峻突出,引申為不平常。
揮斥方遒:熱情奔放,勁頭十足。遒,強勁有力。
激揚:激濁揚清,批評壞的,褒揚好的。
近義詞辨析:
寥廓:(天空)高原空曠。
遼闊:(土地海洋等)遼遠廣闊。
意氣:意志和氣概,志趣和性格。也指因主觀偏激而產生的情緒,如意氣用事。
義氣:由于私人關系而甘于承擔風險或犧牲自己利益的氣概。如講義氣。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如滾滾洪流,不可遏止。
文學常識:
詩歌:古代文學體裁之一,起源于古代勞動。《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開創(chuàng)了我國詩歌現實主義的源頭。戰(zhàn)國時期在南方出現的楚辭體代表作《離騷》開創(chuàng)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的先河。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界,詩歌分為新體詩和舊體詩。“五四”以前的詩歌統(tǒng)稱為舊體詩,其中舊體詩又以唐代為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唐代以前的詩歌統(tǒng)稱為古體詩,近體詩從唐代才開始興起。古體詩和近體詩的主要區(qū)別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韻、講究平仄、對仗。近體詩又分為律詩、絕句和排律。律詩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詩和五言律詩;絕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絕句和五言絕句。五四以后興起的新體詩也有格律詩和自由詩之分,其中用舊格律填寫新內容的稱為格律詩,像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其它的稱為自由詩,像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我的保姆》等。
詞:是詩歌的一種。詞的全名為曲子詞,是與曲調相諧和的唱詞。詞起源于隋唐之際,隋代已有聲腔,曲調,但不見曲子詞。到了唐五代開始出現發(fā)間曲子,也就是有了樂譜后而按譜寫詞,名為曲子詞,后簡稱為詞?,F存最早的民間曲子詞是在敦煌莫高窟藏經室中發(fā)現的敦煌曲子詞。現存最早的文人詞是李白的《憶秦娥》和《菩薩蠻》。因而李白被尊為“百代詞曲之祖”。詞發(fā)展于五代,到了宋代發(fā)展到頂峰。根據風格特點,詞有婉約和豪放之分;按照字數,詞有小令、中調和長調之分。
【文本釋要】
這首詞作于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fā)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fā),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動。同時,國共兩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這年深秋,毛澤東去廣州主持農動講習所,在長沙停留期間,重游橘子洲,寫下了這首詞。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秉c明了時間、地點和特定環(huán)境。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時節(jié),獨自一人佇立在橘子洲頭,望著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币粋€“看”字,總領七句。遠望群山,重重疊疊的樹木遍染紅色。近看湘江,滿江秋水碧綠澄澈,船只爭相行駛。仰望天空,雄鷹有力地翱翔。俯視水中,魚兒歡快地暢游。宇宙萬物都在這秋天里生氣勃勃地自由舒展。這幾句,詩人描繪了在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對照鮮明,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氣氛。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的大千世界,詩人思緒萬千,不禁發(fā)問:廣闊無垠的大地呀,誰才是主宰你消長興衰命運的真正主人呢?這一問道出了詩人的雄心壯志,表現了他的博大胸懷。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遍僮又拊窃娙伺c眾多革命同志聚會的地方,它見證了許多不平凡的歲月。舊地重游,自然引起詩人對往昔生活的回憶。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一個“恰”字,總領七句。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學們,意氣風發(fā),才華橫溢,激情奔放,敢說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對祖國大好河山,指點評論,經常在一起討論國家大事,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軍閥統(tǒng)治者看得如糞土一般。這幾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fā)的戰(zhàn)斗風貌和豪邁氣概。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還記得嗎?當年我們一同到江心游泳,盡管風高浪急,連船只行進也很困難,但我們這些人卻以同洶涌的急流拼搏為樂。這里以設問結尾,實際上是對“誰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這首詞上片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問題。下片回憶了往昔的崢嶸歲月,表現了詩人和戰(zhàn)友們?yōu)榱烁脑炫f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給出了“誰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tǒng)治者、敢于改造舊世界的青年革命
【疑難點撥】
1.這首詞既寫景又抒情,說說作者通過寫景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情感。
答: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寫景抒情詩文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即在景物描寫中自然而然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詞中分別寫了山、林、江、舸、鷹、魚;又分別描繪了它們的特征,如紅、染、碧、流、擊、翔;再突出它的數量、程度、范圍,如萬、層、漫、百、長、淺;再展示它們的空間位置,如空中、水底、遠、近、高、低等。最后由點到面,“萬類霜天競自由”,用一個“競”字寫出了生命的力量。在青年革命者毛澤東眼中的秋,呈現出了一種色彩斑斕、生機勃發(fā)的美,一種催人奮進、給人力量的美。面對這樣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澤東抒發(fā)了改天換地的壯志豪情,發(fā)出了“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浩嘆。
2.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句詩與前面的秋景有什么關系?由贊美秋景到提出問題,其中內在的聯(lián)系是什么?
答:在前面描寫秋景的基礎上,詩人甩開了“景“,一下子提出”誰是大地的主宰“這樣一個問題,由自然景物過渡到對社會的思考,這兩者之間的相通之點就是以奮斗求生存。自然界中的“萬類”尚且不畏寒冷而“競自由”,顯示自己生命的力量,何況我們有思想有壯志的青年?這一問,顯示了青年毛澤東以天下為已任的宏大胸襟。
<
高一語文知識難點總結歸納 高一語文重難點知識總結篇二
辨別七類文章寫法:
a對比寫法
b象征寫法
c烘托寫法
d以小見大寫法
e先揚后抑寫法
f虛實結合寫法
g夾敘夾議寫法
3
寫作手法26個知識點
一、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
象征、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后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lián)想、想象、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
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
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
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
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
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
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
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
概括敘述、細節(jié)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
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
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jié)四部分:
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具體環(huán)境
十六、環(huán)境描寫分為:
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
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
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高一語文知識難點總結歸納 高一語文重難點知識總結篇三
詞類活用
1.進兵北略地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北。
2.函封之名詞作狀語,用匣子。
3.前為謝曰方位名詞作動詞,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走上前。
5.左右既前同上。
6.其人居遠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遠方。
7.使使以聞大王動詞使動用法,使...聽到。
8.太子遲之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遲。
9.發(fā)盡上指冠名詞作狀語,向上。
10.群臣怪之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怪。1
1.箕踞以罵曰名詞作狀語,象簸箕一樣。1
2.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詞作狀語,馬上。1
3.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詞作狀語,活著。四.古今異義詞
1.仰天太息流涕古義:
眼淚。今義:
鼻涕。
2.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
走投無路,陷于困境。今義:
生活貧困,經濟困難。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古義:
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今義:
年長之人。
4.將軍豈有意乎古義:
有心意,此引申為同意、愿意。今義還有“故意”之意。
5.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遇:
古義:
對待。今義:
遇到,碰以。深:
古義:
刻毒,今義:
有深度,與“淺”相對。
6.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古義:
在這時,今義;表順承關系或另提一事。
7.終已不顧古義:
不回頭。今義:
不照顧,不考慮不顧忌。
7.左右乃曰古義:
皇帝周圍的侍衛(wèi)人員。今義:
表兩種方向;或表大體范圍;有時亦有控制之義。
8.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古義:
可以用它來,為“可以之”的省略。今義:
表可能、能夠、許可。
9.秦王購之金千斤金:
古代指金屬總稱,用于流通貨幣時,先秦指黃金,后來指銀,文中指銅。今義:
特指黃金。五.常見文言句式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秦王購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詞“以”)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詞“以”)欲與(之)俱(往)(省略介詞賓語和謂語)待吾客與(之)俱(往)(同上)其人居遠未來,而為(之)留待(省略介詞賓語)嘉為(之)先言于秦王曰(同上)見燕使者(于)咸陽宮(省略介詞)使(之)畢使于前(省略兼語)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介詞)獻(于)秦王(省略介詞)比(于)諸侯之列(省略介詞)而(按)秦法??(根據文意省略)皆陳(于)殿下(省略介詞)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倒裝句
1.常痛于骨髓(介賓短語后置)
2.嘉為先言于秦王(介賓短語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賓短語后置)
4.使畢使于前(介賓短語后置)
5.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定語后置)
6.群臣侍殿上者(定語后置)
7.秦王購之(以)金千斤,邑萬家(介賓短語后置,數量詞作定語后置)固定結構
1.臣乃得有以報太子(“有以”,意為:
有用來...的辦法)
2.而卒惶急無以擊軻(“無以”,意為:
沒有用來...的辦法)
3.將奈何表疑問,怎么...。下文“為之奈何”“既已無可奈何”意同。
4.荊軻有所待意為:
有??的人(東西)。“所”后常跟動詞組成“所”字結構,作“有”的賓語。
5.將軍豈有意乎表反問,是否...呢。
6.荊卿豈無意哉表反問,難道...嗎。
7.仆所以留者復音虛詞“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譯為:
...的原因。
8.事所以不成者...同上。
高一語文知識難點總結歸納 高一語文重難點知識總結篇四
1、《左傳》的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蹲髠鳌肥俏覈谝徊吭敿毻暾木幠牦w歷史著作,為“十三經”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蹲髠鳌芬浴洞呵铩返挠浭聻榫V,以時間先后為序,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二十七年)。記事比《春秋》詳細而具體(字數近二十萬,超過《春秋》本文十倍)。
2、《戰(zhàn)國策》是戰(zhàn)國末年和秦漢間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國別體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經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zhàn)國策》。全書共三十三篇?!稇?zhàn)國策》長于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全書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部分組成,計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余字。它不僅是一部相當完備的古代史書,同時又是我國古代史傳文學成就的代表作品。魯迅先生曾譽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边@正說明了《史記》在史學和文學上的偉大成就。
1、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fā)表中國現代文學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1921年12月發(fā)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不朽杰作。代表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雜文集《墳》、《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且介亭雜文》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本文選自《華蓋集續(xù)編》。(注意所學魯迅文章的出處)
2、巴金(1904~2005),原名李堯棠,我國現代杰出的文學巨匠。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和散文《旅途隨筆》《隨想錄》等。1982年至1985年相繼獲得意大利但丁國際榮譽獎。
3、梁實秋(1903-1987),現代文學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代表作品有《雅舍小品》《雅舍談吃》《看云集》《偏見集》,長篇散文集《槐園夢憶》等。譯有《莎士比亞全集》,主編有《遠東英漢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