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注意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突出自己的特點和優(yōu)勢。這些總結范文是對一些重要事件的回顧和總結,很值得一讀。
詩兩首教學反思篇一
反思自己教育行為中有待改進和發(fā)展之處:
(一)學生能夠積極參與音樂活動,對音樂節(jié)拍的感受能力強。但在音樂的伴奏下,肢體動作不夠協(xié)調。需加強練習。
(二)我力求以人為本,著眼于學生的主動發(fā)展,通過音樂實踐培養(yǎng)學生能力和主動性,學生能積極參與,但時間安排的有點緊,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很好做動作。
(四)處處調動學生積極性,采取不同的方法,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從中也培養(yǎng)了自信心。
(五)整節(jié)課氣氛活躍。
詩兩首教學反思篇二
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古詩的特點,教學時,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再現古詩的情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指導學生了解古詩的意思,通過朗讀領悟古詩的意境和韻味。
《村居》展現的是在草長鶯飛、楊柳依依的春光中,兒童放學歸來,放飛風箏,自由自在的村居生活,這首古詩表達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美好生活的情感。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我力求體現快樂學習,自主學習的理念。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走近古詩,體驗春天的美,感受村居生活的情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利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比較、辨別,理解詩意;通過多種形式的反復誦讀,感悟詩境;通過動手拼圖,培養(yǎng)想象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
想象拼圖,口語訓練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理解詩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構建自己心目中的“村居圖”,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擴大古詩學習的外延。
詩兩首教學反思篇三
在教學《古詩兩首》時,我抓住“春”這一主題,與其說是在教學兩首古詩,不如說是讓學生通過兩首古詩徜徉在更多描寫春天的美詩文中,從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機,春的萬紫千紅。
除了兩首古詩之間的整合,本課教學還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課始,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睂胄抡n,揭示了整節(jié)課的主題,奠定了課堂的情感基調。課末,以《春》的結尾三段豐富了春的內涵,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在這兒,詩、文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個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霸姟笔恰拔摹钡臐饪s,“文”是“詩”的詮釋,其有效結合,使學生置身于更廣闊的語文空間,營造了課堂的濃濃春意。另外,新舊知識的整合在本堂課中也有體現。課前談話讓學生背誦已學的描寫春天的古詩,照顧到了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課終鼓勵學生閱讀和摘錄有關春天的美詩文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展。
詩兩首教學反思篇四
古詩詞的教學一直用這樣的模式:誦讀詩歌——理解字詞句的意思——感悟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了,孩子們的預習也準備得十分充分,課堂交流的時候,也很熱烈,詩歌的節(jié)奏,詩歌中字詞的意思,對詩句的理解,同學們都是通過自主學習或課堂討論習得的,課堂上我只點撥了幾處難以理解的地方,如《望洞庭》中的“鏡未磨”、“白銀盤”、“青螺”;《峨眉山月歌》中的“半輪秋”、“流”、“君”、“下”。從課堂效果看學生的理解是比較到位的,但疑惑的是做習題的時候孩子們有些一知半解,特別是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出現了兩種情況:一是自己不能組織連貫通順的語言說清詩句的意思。
二是題目的形式一變,就無從下筆。如《補充習題》上有一道題出示“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焙髥枺鹤x著這個詩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學生就不懂得變通,很僵硬地把詩句的意思寫了上去?,F在細細想來,課堂上學生的精彩表現得益于他們購買的參考書籍,而并沒有真正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這是在以后的課堂上要特別關注的一點。
詩兩首教學反思篇五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兩首詩,欣賞詞人對江南美景的描寫。
3、使學生對詞這種文學樣式有初步了解。
教學重點、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詞,默寫《憶江南》。
教學準備:
課前查閱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解題導入:
同學們,在前幾冊教材中,我們學過許多古詩,每個同學都能背誦幾首膾炙人口的詩歌。唐代,不但是我國詩歌創(chuàng)作的高峰,還逐漸興起了一種新的文學樣式--詞。板書課題,簡介詞牌及詞的特點。
介紹兩位作者的生平。
一、初讀解疑。
1、自由讀詞,讀準字音,自學生字,了解字義。
2、借助注釋了解“紅勝火”、“藍”等詞義。
3、默讀課文,感知內容,欣賞詞中所描繪的美麗的自然景色。
4、組織學生談論,交流學習體會。
二、細讀深思。
1、細讀課文,畫出詞中哪些句子是描寫景色,哪些句子時抒情的。
2、指名朗讀寫景的句子。
3、看圖,展示江南風光。
5、師小結:面對如此美麗的景色,難怪作者無限眷戀地感嘆:“能不憶江南?”
三、誦讀抒情。
1、指名讀,教師指導。
2、齊聲誦讀,抒發(fā)感情。
3、師小結:在這首詞中,詩人熱情地贊美了江南的秀麗風光,抒發(fā)了對江南風光的無限熱愛。
四、作業(yè)。
課后預習下一首詞。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整理學習方法。
回憶上節(jié)課所用的學習方法,加以概括:
1、認識詞牌,了解作者。
2、字斟句酌,初解詞的大意。
3、細讀深思,展開想象。
4、大聲送讀,入境抒情。
二、運用學法,自學《漁歌子》。
1、要求學生按上節(jié)課的學習方法自學本詞。
2、針對重點,提出問題:
(1)“桃花流水鱖魚肥”,這一句中描寫了三種事物,雖然只有“魚”字后面有形容詞,但是我們仍然能夠感受到一種動態(tài)的美。你能想象桃花、流水的樣子嗎?試著在它們后面各加一個形容詞,看誰加得最貼切。
三、交流研討。
1、組織學生討論,各抒己見。
2、指名回答,教師小結。
四、動手實踐。
1、你能根據詞中描寫的景物幫張志和畫一幅《煙雨垂釣圖》嗎?
2、教師小結。
四、作業(yè)。
背誦兩首詞,默寫《憶江南》。
板書設計:
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
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教后記:
詩兩首教學反思篇六
(1)課堂結構有些亂。學生預習的展示很零散,也不夠充分,于是就出現了預設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問題沒解決好,比如詩經里面比興的用法,重章疊句感覺也沒有講明白。
(2)對詩經的解讀太膚淺,欠缺深度和對整部作品的整體把握。本想讓學生學了這節(jié)課之后能有一部分會喜歡上詩經,于是,盡管之前讀了蘇櫻的詩經解讀版,可是,還是自己文化底蘊的欠缺。
(3)老師課堂不在場。其實,講到詩經里的愛情,對愛情的主張“摯而有別”符合了儒家思想的“和而不同”,愛情也要有個度,學生對所謂愛情的種種過度的表現,比如為談戀愛就不顧一切違紀,可是話就在嘴邊也沒說出口,心里總覺得他們不需要我這樣說,我也不想說。還有桑榮生的回答,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菜之,芼之,應抓住這句話深入的分析一下君子的追求過程和對淑女感情的深入,也恰當的講了重章疊句,可是問題沒抓住。
(5)心靈的溫度決定了生命的狀態(tài),也決定了課堂的狀態(tài)。其實,一直是以初四為借口讓自己低頭往前走,缺少了思考也缺少了行動的熱情。
詩兩首教學反思篇七
在教學《古詩兩首》時,我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在本節(jié)課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選擇安排了學生自學的基本步驟,設計了這樣的過程:1、自己正確讀古詩,對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2、把詩讀給小組內的同學聽,評評誰讀得好。(小組長先讀,組員依讀);3、借助注釋、圖畫自己理解詩意;4、小組合作討論,歸納總結出完整的詩意;5、畫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難問題大家解決。課堂上,學生興趣盎。
這節(jié)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tǒng)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后,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匯報“讀懂了什么”,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于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huán)節(jié),啟發(fā)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為了改變串講串問的教學結構,我抓住重點進行教學。兩首古詩沒有平均地使用力量?!兑箷姟泛汀毒旁戮湃諔浬綎|兄弟》相比,第二首易學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為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插圖的運用,為重難點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容量,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
詩兩首教學反思篇八
本節(jié)課的背誦目標、識字目標、情感目標成功達成。但是詩文的理解方面還是不到位。
本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1、學生對古詩的意境感情理解比較到位。我采取學生自讀,學生范讀,老師評價的方法指導學生在讀中體會古詩情感。另一方面,七律詩,指導學生從詩文的節(jié)奏入手,感悟韻律美,體會詩詞意境。2、學生當堂都能夠背誦古詩。通過學生自讀,指名讀,師生接讀的方式,包括學困生在內的全體同學都能夠有節(jié)奏的背誦古詩。3、個體的示范性作用發(fā)揮的恰到好處。本節(jié)課的誦讀部分采取學生相互影響的方式,即通過個別學生的泛讀,起到教師泛讀的效果。自讀之后,指名本班的張國帥、胡瀚遠、孟成存、李旭輝等朗讀方面比較好的學生泛讀,提示其他學生找找自己與他們的差距,從而起到整體的修正。我發(fā)現這個方式很好,比老師的泛讀效果更好一些,學生之間的學習作用是無限的。4、通過小組賽學的方式,大部分學生都能夠當堂默寫古詩。我覺得這些都是這節(jié)課比較好的部分。
這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與改進方式:1、對詩意的突破不夠,雖然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是收效甚微,只有班級的中上等學生能夠準確的說出詩文的意思。等我班多媒體修好后,下次古詩的教學我將試著采用多媒體圖畫的方式。學生的形象思維比較活躍,要抓住這一點。每一首詩都是一幅畫。2、《春日》這首詩的最后兩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整體的詩意學生理解不夠,同時對這首詩寫實的部分找的不準確?;叵肓艘幌拢矣X得可能是我對本詩的背景介紹不夠深入,上課之初我只介紹了朱熹,點明這首詩是朱熹春日郊游時寫的。沒有點明朱熹的寫作特點。導致學生對本詩歌有模糊的理解卻說不出來。
詩兩首教學反思篇九
李清照,早年生活優(yōu)裕,晚年遭際坎坷,故其詞從創(chuàng)作風格上看明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多描寫青少年時期生活,表現出她對大自然的喜愛或對愛情的追求和純真;后期則主要描寫個人遭遇,抒發(fā)故國之思,滲透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其詞善用白描手法刻畫人物形象,。描繪細膩心情,語言風格明快自然,樸素清新流轉如珠,充分體現詞應“協(xié)音律”、“別是一家”的創(chuàng)新主張。下面試賞析比較李清照的兩首《如夢令》詞來理解其詞的風格和特點。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兩闋,一是廣為傳誦的“昨夜雨疏風驟”,一是情趣盎然的“常記溪亭日暮”。兩詞均為小令,結構和音律上都是單詞,33字,7句,5仄韻,一疊韻。兩詞的共同之處是:
1.從表現手法上都側重勾勒線條,寫意傳神,往往通過一兩個字,一兩句話,達到概括表現主題的目的。
2.從表現內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都從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變化中刻畫主人公熱愛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樸素感情。但從用語、造詞以及意境內的創(chuàng)造上去把握,我們也可以從這兩首詞中看出李清照創(chuàng)作的不同時期不同特色和詩人不同的語言表現技巧。
一、用語、造句一“平”一“奇”。
“常記溪亭日暮”一詞所記述的內容十分平淡,“常記”表明所敘是一件時常引起詞人回憶的往事,是少女時代一次郊游活動的剪影。小令十分自然地引出了郊游事件:詞人曾經飲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氣氛所熏染,以致“沉醉”迷途,而又“誤入藕花深處”的處境,以致慌亂擊槳,“驚起一灘鷗鷺”的奇遇。作者用語、造句一如內容一樣的平實、自然。但由于作者剪輯嫁接得體。短短三十三字,便成就一幅極有情致的生活圖景,從而首開“以尋常語繪精美圖”之先河?!俺S洝眱删淦鸬姆路鹌搅诵欢鴧s自然和諧,似乎是面對知己敘述一個日常的故事,實際上已將讀者帶到作者所特設的詞境中去,為下句的層層轉折作了鋪墊,頗有《紅樓夢》寫王熙鳳之筆法。接下來三個情態(tài)動詞“誤”、“爭”、“驚”亦是尋常用語,但三個詞連為一體、一氣呵成,卻正好生動地勾勒出一幅“荷池蕩舟驚鳥”的風俗畫?!罢`”字,寫出作者搖船時的醉酒憨態(tài),“爭”字,則刻畫出詩人著急慌亂的神情,“驚”字用得最是精彩,鷗鷺驚飛的場面,詩人由驚慌而至驚喜的神情,都躍然紙上。
“昨夜雨疏風驟”卻寫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阂雇盹L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覺醒來,恰為侍女進屋卷簾。作者擁簾試問,侍女卻隨口回答:海棠依舊;看著窗外被風吹得七零八落的紅花,作者頗覺不快,連聲責問:你可知道,枝繁葉茂的時候那紅花卻已經凋落了。此詞用詞造句最大的特點在于“奇”。
其一,詞中對話寫的非常巧妙。作者睡醒之后即詢問侍女,所問何事卻一字未提,(省略了問語的具體內容)這里“一問”、“一答”、“一駁”各句語氣均有不同,流露著女主人和侍女不同的心情神態(tài),十分傳神。間接地表現出主人公的惜花之情,含蓄深蘊。與晚唐杜牧所寫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本哂挟惽ぶ?。
其二是用語對比色彩強烈。如“雨疏”與“風驟”,以表現急風對花事的摧殘;“濃睡”與“殘酒”,以襯托借酒消愁的心情;“試問”與“卻道”,看出女主人的心情急切而侍女卻漫不經心,這一對比,表現了兩個人物對外界事物的不同感受和感情傾向;“綠肥”與“紅瘦”,以表明綠暗紅稀的暮春之景;詞開始是水墨淡筆,結處用濃墨重彩,又有濃淡映襯之妙。全篇通過自然景物和人物心態(tài)的強烈對比,使讀者對作者的惜春的心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三是結句“綠肥紅瘦”。運用借代的修辭手法,以色代物,極為新巧,把形容人的“肥、瘦”二字,用來描狀海棠的葉茂花殘,反脫俗而成奇美,用得驚險奇絕。且不說詩人采用擬人法來描寫事物,把事物寫得形象生動。單說一個“瘦”字,就寫得很含蓄。--不用數量化用語表現花的個體形態(tài)(多少),而用形象化用語(肥瘦),使得雨后葉子的肥碩,花瓣的凋零,宛然如見。肥瘦不僅表現了花葉整體的稀和密,多和少的內容對比,同時也表現出花與葉的個體形態(tài),新穎別致地描繪出海棠花花衰葉茂的鮮明形象?!笆荨凹葘懗龌ǘ涞蛄愕木跋螅滞嘎冻鲈娙讼Щㄖ?,還點出了暮春時節(jié)。(含蓄)這一結句歷來為詞論家所稱道,王士禎認為,這一結句:“人工天巧,可稱絕唱?!保ā痘ú菝墒啊罚?,有學者因此稱李清照為“綠肥紅瘦居士”。
二、意境創(chuàng)造一“隱”,一“顯”。
“常記溪亭日暮”側重在寫景,融情于景。通過景物的描畫來抒發(fā)和表達作者對自然的贊美和對生活的熱愛,故而意境創(chuàng)造含蓄深沉。通篇見景不見人。而事實上作者的行蹤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為意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起句“溪亭日暮”,點明活動的時間、地點,亭子座落溪邊,流水潺潺而過,時值黃昏,晚霞滿天,水云之間,恍然如夢。而如此美景,如果沒有人的參與和欣賞,再美的景致也只是一種擺設,于是作者以“常記”二字入筆,就自然而然地以欣賞者的身份融進景中,這時候的意境便無限延伸,作者是獨自一人從早到晚呢?還是同情人出外繾綣?令人遐思連篇,而“沉醉不知歸路”又從“酒醉”發(fā)展到“心醉”,既透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又曲折反映出作者留戀忘返的被自然之景所陶醉的情致。何以“不知歸路”呢?原來由于“興盡”暢游,“沉醉”而迷途,本來是作者的“不知歸路”,又演化成“舟入荷叢驚飛鷗鷺”的意境,讀來特別耐人尋味。
“昨夜雨疏風驟”的意境創(chuàng)造則比較直白,作為一幕生活小劇,既有背景描寫,又有形象刻畫,既寫了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又寫了人物的對話,意境創(chuàng)造因此顯得比較淺顯明了,不事雕琢,但意境之新,情節(jié)之奇,形象之生動豐富足見作者功力?!白蛞褂晔栾L驟,濃睡不消殘酒。”寫作者昨晚風雨交加時因觸景傷情而醉酒,“濃睡”之后酒勁還是沒退,整個意境畫面,是直接以作者“傷春醉酒”的形象而出現,沒有任何刻意地描摹,但卻給人以無窮回味--作者何故醉酒?是思戀遠方的情人嗎?抑許還有……,這種想象空間一直可以延伸到后幾句的對話,才能最終找到答案。通過語言描寫來塑造意境更是此詞的一大特色。如“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句,以白描手法寫人物言語,通過“問非所答”的轉承,既體現作者惜花傷春的敏感心理,又表現出侍女不夠善解人意的情緒,更貼近生活,更具有情趣。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意境。
第三,生活感受一“喜”一“愁”。
兩首詞在組材用語上極為講究曲折,《蓼園詞造》曾對此下過評語:“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钡珒稍~曲折中反映的生活感受似有所不同:前者偏于樂觀和閑情逸致,后者則有濃濃的傷感情緒。“常記溪亭日暮”隨著畫面的展現,主人公的情感起伏跌宕地流露出來:美酒勝景帶來的“沉醉”和“興盡”,日暮知返和“不知歸路”所引起的不安,回舟擇路時“誤入藕池”所引起的焦灼,手忙腳亂連呼“爭渡”時的慌亂無主,以及嘩然的水聲“驚起一灘鷗鷺”時的喜出望外。全詞圍繞晚歸遣詞造句,選材上富有生活情趣,主題積極,(一切均有陶醉生活,傾慕自然所致)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贊美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而“昨夜雨疏風驟”在選材上偏于凄冷場景,用詞上感情色彩比較消極,如“濃”、“殘”、“卻”、“瘦”等,同樣是體現對大自然的熱愛,但面對的背景卻是“風雨交加的夜晚”,而非“流水潺潺的溪亭邊”,故而傷感愁情甚濃。所謂“濃睡”不過是為了烘托經過一夜后的鮮明對比,這一夜,詞人不斷放耳傾聽的風聲,雨聲,感受著大自然的變化,睡得并不安穩(wěn)。后面“知否”的迭用,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設問,而是具有豐富、強烈的感情色彩的。其中既有對侍女不關心花事的微責,又有對花事凋零衰敗的痛惜,蘊積了主人公對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在的惋惜之情,或許還有傷春自傷備感青春流逝的愁情。詞中女主人公口說“應是綠肥紅瘦”答得巧妙,使人感到“應是”只是她對自然季節(jié)變化的客觀認識,而大自然卻是無情的,從多情的女主人公內心來說,她是多么不愿意大自然產生這種無情的變化啊!在“應是”的背后,正隱藏著這種理智與感情的矛盾,而就在這矛盾的心理活動中,女主人公的愛花之心與惜花之情被揭示出來。[嘆惋痛惜之情](這種明寫夜雨傷花,綠多紅少,而暗寫閨婦孤寂,紅顏憔悴的技法,在宋詞中是常見的。)。
李清照是以寫“愁”稱著的女詞人,而她的早期詞作卻寫得新鮮活潑,極富樂觀情趣,這可能與她的生活境遇有著密切的關系。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之家,少有文才,深受父母寵愛,生活優(yōu)裕,早期詞作正是她那時的歡樂生活的真實寫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即原于此。李清照十八歲與趙明誠結婚,四十四歲南渡避難,四十六歲丈夫謝世,作者從此流離顛沛,生活無著,后期作品相當部分反映了她在國破夫亡之時的深愁悲恨?!度鐗袅睢罚ㄗ蛞褂晔栾L驟)是否屬其后期作品尚無定論,但兩詞的藝術成就卻是不容置疑的。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這首小令的題材并不新鮮,古已有之,而且不止一人寫過,我們熟悉的如唐代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奔词?,李清照要寫同樣的題材,要想站住腳,要出新出奇,就必須另辟蹊徑,別出心裁。
李詞與孟詩雖有相同之處,但女詞人表現的獨具一格,有其獨到的絕妙之筆。與孟詩之異在于:
1.從選材來說,李詞與孟詩一樣,都是截取了暮春時節(jié)、風雨過后、清晨睡起的一段思想活動來寫的。不同的事,孟詩是“以聲寫春”--“啼鳥聲”、“風雨聲”、“落花聲”,都是在狀春之聲;李詞卻是“以色寫春”--“綠肥紅瘦”,葉茂花殘,是在描春之容。
2.所表現的生活內容也不盡相同:孟詩是寫春天由困乏而入睡,“春眠不覺曉”;李詞則是寫因飲酒而入睡,“濃睡不消殘酒”;后者似覺內容更豐富。
3.在表現心理活動方式上:孟詩側重在“自我揭示”,詩里出現的,只是主人公自己,抒情性更強;李詞則全靠白描,詩人把清晨睡起后與侍女的一段對話,原原本本地描述在讀者面前,主人公在想什么(心理活動),就要通過對話去了解?!皩υ挕北憩F出了兩個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教養(yǎng)以及感情粗細的區(qū)別。雖是詩抒情詩,但其中有氣候變化、有人物對話和感情變化,揭示了心理活動,又具有一定的敘事因素,是生活直寫,表現了一個短暫的時間發(fā)展過程。這是孟詩所不能達到的。
詩兩首教學反思篇十
遙望北燕急南涉,
回首漠然是煙沒,
問訊鴻者維家事,
徒失落,
夢里那拉看羊牧。
卜算子。
詠荷。
白堤斷橋邊,
古柳嗚知了,
已是驕陽盛夏時,
又見水中嬌,
不為爭風流,
卻綴西子嬈,
待到桂香秋風起,
共君并蒂宵。
指導教師:常興梅。
[推薦給朋友][顯示打印]。
詩兩首教學反思篇十一
教學前,覺得兩首古詩沒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課時教完。等到走進課堂,才發(fā)現一首詩可以教的內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課時教《尋隱者不遇》。
這首詩的意思不難理解,課前,我布置預習作業(yè):理解詩句的意思。課上一檢測,學生十分準確地說出了“言”“深”“不知處”等詞的意思,每句詩的意思也說得很清楚。
在此基礎上,我重點站在“鑒賞”的角度,引領學生深入學習:
1.通過了解賈島嚴謹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課上,讓學生講講詩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內容(完成補充習題三),從而明確“一問一答,藏問于答”的獨特形式。
2.引導學生思考,詩人主要寫誰?通過比較“詩人、童子、隱者”,學生明確了歌詠的對象是隱者。原來書寫的對象竟然隱藏在看似平淡的一問一答之中,體現出構思的精妙。
3.進一步思考:隱者有什么特點?從字里行間推敲推敲。學生抓住“云深不知處”“言師采藥去”概括出“學問高深、神秘莫測、飄忽不定”的特點。教師接著從“隱者”這個社會現象談起(聯(lián)系學生熟悉的“陶淵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隱者的性格特征。
4.從課題入手,思考:詩人為什么要“尋隱者”?從而領悟詩人對隱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尋隱者不遇”有一絲遺憾,但更多的是對隱者的贊譽,通過“不遇”之行,詩人對隱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練習朗讀、背誦。
5.拓展閱讀《補充習題》四中宋朝詩人魏野的《尋隱者不遇》,這首詩與書上的詩互為補充,可以幫助學生想象賈島一路上的所見,為課后編寫這個故事服務。
總結這堂課的經驗教訓:深入挖掘教學內容,拓展同類同題詩歌,讓教學內容更豐富。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觀書有感》,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我的教學設計是,待學生已經理解了詩句的意思,讓他們從......
該篇課文兩首詩皆為送別詩,:。教學開始,自然而然的就導入送別的話題,創(chuàng)造一種離別情緒的教學氛圍,有助于學生進入詩境,體會情感。具體來看,本科的教學方式主要采......
詩兩首教學反思篇十二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了解作風格與社會環(huán)境、個人遭遇的關系。
2.體味詞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營造的意境,以及詞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滲透目標。
在詞的藝術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了解作風格與社會環(huán)境、個人遭遇的關系,體味詞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營造的意境,以及詞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了解作風格與社會環(huán)境、個人遭遇的關系。
2.體味詞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營造的意境,以及詞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詞人。自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屬山東)人。父格非,官至禮部員外郎、京東路提點刑獄。韓琦門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蘇軾,學識淵博,尤用意于經學,在齊、魯一帶頗負盛名。后因列于元祐黨籍而被罷官。平生著述較多,現僅存《洛陽名園記》一卷。母王氏,是狀元王拱辰孫女(《宋史·李格非傳》),一說為漢國公王準孫女(莊綽《雞肋編》),也知書善文。
李清照的文集在當時就曾刻印行世?!吨饼S書錄解題》載《漱玉集》1卷,“別本”分5卷。黃異《花庵詞選》稱有《漱玉詞》3卷。《宋史·藝文志》載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詞》6卷。都久已不傳。現存的詩文及詞集是后人所輯。四印齋本有《漱玉詞》1卷,李文椅編的《漱玉集》5卷,。但其中所收詞多有贗品。近人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中的《漱玉詞》收有60首。今人孔凡禮《全宋詞補遺》中有新發(fā)現的李清照詞。王仲聞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排印本。
唐宋詞的創(chuàng)作有一個傳統(tǒng)的題材,就是寫閨怨,“閨怨詞”是專門用來表現婦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們寫的詞被稱為“代言體”,也就是代替婦女說話。男性代替婦女來表情達意,總歸是隔著一層。李清照是詞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閨怨詞”是寫自己的真實生活和內心世界,是說自己要說的話。所以,她的出現使詞壇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讀李清照詞的著眼點首先應放在這一點上。
3.寫作背景。
李清照的創(chuàng)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終于南宋初。她既享受過安逸、寧靜的生活,也遭遇了國破、家亡、夫死、形單影孤的災難與不幸。這里所選的兩首詞分別為李清照前后兩個時期的作品,它們反映著李清照不同時期的生活與心態(tài),呈現出不同的韻味、格調。
4.關于《醉花陰》。
《醉花陰》寫于前期。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單影只,居室寂靜,再不聞評詩論文、查書賭茶、鑒賞碑刻的歡聲笑語。漫長的白日里,作者百無聊賴地獨坐在金獸爐旁,看著那裊裊煙霧。季節(jié)正值重陽,氣候已開始變涼,尤其到了夜里,紗櫥中、玉枕上,難以成眠,更覺得冷氣襲人!詞的上片,作者從“永晝”的無聊和“半夜”的寒冷方面寫自己的孤單寂寞,來含蓄地抒發(fā)自己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她極力渲染白天、黑夜的時間都是那樣難以打發(fā),以委婉地表達自己對丈夫思念之殷切。下片繼續(xù)著對時間的交代:寫“永晝”“半夜”之外的“黃昏后”。作者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發(fā)自己的空虛生活,乃攜酒去東籬觀賞菊花。但其結果卻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風中搖曳的黃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內心的愁苦!這首詞的總體風格是委婉、含蓄的,作者并不直接說出自己對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長日、半夜、黃昏幾個時間的推移,來寫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虛、無聊,以表達自己對丈夫那種夜以繼日的相思之情。
5.關于《聲聲慢》。
《聲聲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這時她不但連續(xù)經歷了國家敗亡,遠離故鄉(xiāng),喪失丈夫的災禍,并且,在南方到處輾轉逃亡避難中,她丟失了珍愛的文物、古籍,還遭到了政治上的誣陷。她晚年的處境極其凄慘,心境極其惡劣。她用這一曲抒情長調,藝術地表現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狀況和內心情感。詞的開頭用七組疊字構成了三句話。“尋尋覓覓”表達的是作者經歷過許多突發(fā)事件的刺激之后,所產生的一種精神恍惚、因若有所失而到處尋覓的狀態(tài)。“冷冷清清”四字描寫了她寄身異地、無人為伴、很少交往的孤獨寂寞的處境?!捌嗥鄳K慘戚戚”則總括地說明了自己命運的凄慘和心情的悲痛。這十四個字使李清照在詞史上贏得了極高的聲譽,人們稱贊她連用十四個疊字是“造句新警”,是“創(chuàng)意出奇”,是“超然筆墨蹊徑之外”。這十四個字為全詞奠定了基調,以下作者便一層層地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慘和心情的哀痛。天氣忽暖忽寒,幾杯淡酒哪里能抵擋住冷風的襲擊,更不能消除心中的憂愁。
正在她凄苦無奈時,又看到了空中飛過的大雁,它們是來自北方的舊時相識。作者想到大雁能夠按時南來北往,而自己卻飄流困頓,寄寓異鄉(xiāng),這正是引起她傷心的原因。詞的上片從秋天里氣候多變,酒難御寒和北雁南飛等幾個角度,寫自己滯留南方的孤獨生活和悲苦心情。這也可以說是對開頭幾句的闡釋和補充。在詞的下片又進一步推進,更具體地寫自己的處境和心情。黃花滿地,當初盛開時可以插在頭上,而如今花已枯萎,再也無人摘取。這是明寫花,而暗喻歲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最后,又從時間和天氣上來寫:白日漫長,她獨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能到天黑,但是到了黃昏時候,又有秋雨點滴作響,這種景象,這時的情緒,哪里是一個簡單的“愁”字所能概括得盡的!全詞展現出的是作者那種失落、孤單、凄涼、悲哀的心靈世界。在了解作者生活遭遇的基礎上來讀這首詞時,使人不能不對她產生深深的理解與同情。這也正是李清照這首抒情詞動人的力量之所在。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提問】李清照一生的創(chuàng)作受到了哪些社會變遷、個人遭際的影響?
【明確】李清照生于北宋,父親李格非兼通文史,母親王氏也能文。李清照在這種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下,自幼便具有很好的文化修養(yǎng),早有文名。十九歲結婚,丈夫趙明誠當時在太學作學生。他們婚后的生活相當美滿,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讀書,品詩論文,收集和鑒賞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趙明誠很晚才出仕,到過萊州、淄州等地任職,李清照便常常以詩詞排遣寂寞,表達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建炎元年(1127)趙明誠南下奔母喪。恰在這時,戰(zhàn)亂爆發(fā),金人攻破洛陽,徽、欽二宗被擄,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難,建立了南宋小朝廷。
因趙明誠在江寧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載書十五車過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們藏于家鄉(xiāng)十余間屋中的書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毀。兩年后,李清照46歲時,趙明誠竟不幸病死。從此她開始了國破、家亡、夫死的悲慘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隨流亡朝廷到過溫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難,最后又寓居于杭州。這期間,她隨身攜帶的她所珍愛的古銅器、書籍等也相繼遺失或被盜。她孤苦伶仃地度過了悲慘的晚年,于紹興(1151)在臨安去世。-本課所選的兩首詞,就分別展現了她前、后兩個時期不同的生活內容和心靈世界。我們從中可以領會到時代社會的變化、個人的際遇對于作家創(chuàng)作的有力影響。
【明確】作者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婦女,能夠坦率地表達出自己對于丈夫深深的思戀之情,描寫了閨中生活的孤獨寂寞,這在當時乃是一種很大膽的行為。所以,有人批評說:李清照作詞是“無顧忌”地“肆意落筆”。其實,感情的充沛、真摯,敢于正面地展露自己的行為和內心世界,正是她創(chuàng)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她的詞最值得珍視的地方。
【明確】黃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與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體態(tài)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傳統(tǒng)象征意義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這樣的比喻正比較恰切地反映了當時作者由于離開丈夫而孤獨、愁悶的生活狀態(tài)和內心情感。
【明確】作者正在酒后感到寒氣襲人之時,最讓她傷心的是又見到了飛過的鴻雁,而這南來的大雁,卻是當年在北方的舊相識!作者這時是感嘆:大雁可以南來北往,而自己卻滯留在南方不能北歸!它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和一種淪落異地的流浪之感。
布置作業(yè)。
1.反復背誦這兩首詞,體悟詞中意境。
2.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
詩兩首教學反思篇十三
《村居》時,通過看插圖理解故事的意思,并聯(lián)系實際想一想自己放風箏的情景,讓后在誦讀,這樣孩子們讀起古詩來會更入情入境。
古詩最講究誦讀,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也許此時的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古詩的全部意思,但反復的誦讀仍然會在他們的心里留下一顆情感的種子,培養(yǎng)他們熱愛朗誦的好習慣。
詩兩首教學反思篇十四
今天在十班上《聲聲慢》主要思路有兩個,一是背誦二是品讀兩個重點(第一句話和一組意象梳理),就背誦而言,是先通過不同形式的誦讀整體感悟李清照的“愁”,重點對第一句進行品讀“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將七組疊詞的`效果進行細致揣摩分析,然后再將詞中一組表達愁苦的意象(淡酒、雁、黃花、梧桐)進行梳理品讀加小結,重點進行意象教學,然后要求同學們就本單元任何一位作者寫一篇作文,題目為《讀蘇軾(柳永、李清照、辛棄疾)》。
在十班上課的感覺特別好,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今天早晨一到班里,就看到講桌上放著一張紙,上面是郝樂彬摹寫的一首《念奴嬌憶官渡》,雖說不乏稚嫩,但是相比較前面寫得詞,在形式上已經很規(guī)整了,而且知道照著詞牌填,聲律大體和諧,還是不錯我好好地表揚了他一番,能舉一而返三,會學習。
第二節(jié)是九班的課,鑒于昨天對十班同學寫的《醉花陰》寫意很滿意,今天特意在九班也展開嘗試,將十班同學的寫意作品展示給九班的同學,結果九班的同學很不服氣,梁振宇在課堂上就把自己的作品拿給我,我改變了在九班的上課思路,將教學重點臨時改變,先分析文章的兩個重點,然后直接讓同學們進行課堂寫意,但由于展示十班同學作品占去了時間,沒有完成,但要求同學們下周一交來,看看兩個班同學的作品水平高低如何。
附:《念奴嬌憶官渡》:金戈鐵馬,酣沙場,萬代英豪才俊,烽火連營,曾記起,漢末孟德官渡。虹穿九霄,雪散蒼穹,隕落萬里星辰,千秋已逝,何覓萬古英雄。
回顧武帝當年,逐鹿中原矣,雄霸風云。金冠銀鎧,迎霜雪,征戰(zhàn)百里江河。列游九州,詠吟洛神賦,懷古虛度。春秋已去,喚醒人生迷暮。
詩兩首教學反思篇十五
古詩教學,首先要打破傳統(tǒng)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后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fā)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備課時,我緊緊圍繞古詩兩首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課前、課中、課后)。在兩首詩的教學中,適時地安排自學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創(chuàng)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詩相對而言易于理解,部分學生在學前就有接觸。就本課而言,有學習第二首詩的基礎,所以應發(fā)揮這一優(yōu)勢,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深入詩文的意境,讓學生對古詩詞有升華理解和再創(chuàng)造的空間。在課堂上,設計了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兩首古詩,如說一說、讀一讀、畫一畫。這樣,從學生學習的需求出發(f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fā)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參與的興趣,令學生利用各種方式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更為學生品味詩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創(chuàng)造架起了一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