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苗族的一些風俗篇一
大家好,我是少數(shù)民族——苗族的小姑娘。苗族這個字眼,相信大家都非常陌生。今天,我就帶大家走進我苗族,了解我們苗族的民風民俗吧。
苗族大約有740多萬人口,分布在貴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廣西等地。苗族居住地帶氣候溫和,山環(huán)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在山嶺之中,給人一種祥和的氣氛。
苗族人還認為世上有鬼神,他們認為鬼有兩個種類,一種為善鬼,也就是神,會給人帶來幸福、好運。而另一種則是惡鬼,他們認為,死去的.人或動物的怨恨化做的惡鬼,會帶來霉氣、厄運、災禍。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認為盤瓠(一種神犬)或楓樹楓木為他們的始祖,把它們當作祖先來崇拜。很有意思吧!
苗族人認為萬物有靈,崇拜自然。他們擁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種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tǒng)社會則迷信鬼神和巫術。苗族人對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認為是靈性的體現(xiàn),如果遇到,就會對其頂禮參拜。他們大多數(shù)人都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極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他們的飲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則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里面包著鮮肉或酸菜,味道極為鮮美。苗族人還愛吃酸、辣味的食物,他們的典型食物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xiāng)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這就是我們的民族——苗族,我們的民風民俗是獨具一格的。
苗族的一些風俗篇二
在中國歐很多少數(shù)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風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好的綏寧苗族風俗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綏寧是巫儺文化發(fā)祥地之一,民族文化濃郁神秘,豐富多彩,千百年來苗、侗、瑤等多個少數(shù)民族在那里繁衍生息,和睦相處,共同創(chuàng)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本文主要從苗族風俗音樂來分析。
湖南省綏寧縣地處湘西南麓,毗鄰湘桂黔邊境,武陵山脈與雪峰山交界地段,地理環(huán)境分為南片、北片兩大塊。綏寧歷史上叫做“苗疆要沖”,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以少數(shù)民族聚居為主。目前境內一共有19個少數(shù)民族其中苗族、侗族、瑤族為主體少數(shù)民族。全縣少數(shù)民族人口超過60%,是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綏寧因為山多而陡峭交通比較閉塞所以仍然保留著豐富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藝術,較常見的有吹木葉、逗春牛、舞龍舞獅、三月三、四月八、苗族婚俗、唱土地、山歌等游藝習俗,本文主要從每年正月舞龍燈歌、三月三賽山歌、苗族婚俗這三個苗族傳統(tǒng)習俗中的風俗音樂來分析。
舞龍燈是苗族一項群眾性的娛樂活動。男女老少都參加,苗族對此都非常重視各個村寨都有專門主持舞龍和接待龍燈的組織――燈會。
苗族的龍燈分為吊龍和滾龍,一般吊龍是有一節(jié)一節(jié)的燈籠組成,每小節(jié)的燈籠都是用很薄的白影紙,打上牛膠,畫上背脊上的龍翅、身上的龍鱗,里面點上蠟燭。每小節(jié)之間用紅麻索和竹環(huán)連起來再用桿子撐起來,前面連著龍頭,后面接著龍尾。滾龍較為粗糙,節(jié)與節(jié)之間不相連都用布串連著。
苗族的龍燈一般都在正月初四、初五晚上開始出燈,在正月十四或者十五的時候各個村寨的龍燈會以集鎮(zhèn)為中心會燈。一般在龍燈到來之前會白天專門派人每家每戶通知然后發(fā)蠟燭,晚上龍燈會在紅寶的引導下串戶,每家每戶都要以鞭炮迎接,龍燈進門之后龍燈會隨隊的人會唱“龍燈歌”,龍燈歌有一人唱眾人合、一人唱鑼鼓合等,分出燈歌、落馬歌、敬酒歌、謝酒歌、安龍神歌、出門歌。
《龍燈歌》―出燈歌
賽山歌即對唱苗歌,又稱苗歌會。苗歌會也是苗族的主要娛樂形式之一。綏寧各個苗族鄉(xiāng)至今仍有賽歌的習俗,每逢農歷三月三就會登上神坡山賽歌。苗族對歌大多都是隨心的,自編自唱,出口成歌,帶有很濃郁的民族風情,苗歌的'創(chuàng)作中充分表現(xiàn)了苗族人民的聰明才智。
《綏寧苗寨山歌》
三、苗族婚俗歌
綏寧苗族雖然與其他民族雜居,但就其青年男女的婚姻戀愛來看,依然保持著濃厚的民族特點。自由選擇,歌語聯(lián)姻,是苗族青年戀愛的一個重要特征和基本方式。苗族青年男女從相愛到結婚,通常要經(jīng)過請媒人、配屬相或占卜、放口等雙方父母都同意這門婚事之后便是定吉日舉行“訂婚儀式”,男方要準備好禮品,進女方寨子之前女方大嫂們會設卡盤歌,歌畢才能進寨。入席之前會有“入席歌”“敬酒歌”。
苗族婚俗“哭嫁”是綏寧苗族人民流傳的一種習俗。苗族人認為女子嫁人不哭不發(fā),越哭越發(fā),新人不哭,娘家無福,哭嫁是一種吉祥如意的象征?!翱藜蕖钡倪^程先是待嫁姑娘自哭,婚前一夜,姑娘相好友和三親六戚姊妹集聚一堂,圍坐一屋輪番哭述,內容一般都是訴說父母養(yǎng)育之恩、兄弟姐妹深厚情誼、鄰里之愛和離別之苦,或者是表述自己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擔心等??藜薷铇銓嵶匀弧⑶檎嬉馇?、催人淚下,是苗族婚俗中最富有情感的一幕,“哭嫁”過去都是用苗語演唱而現(xiàn)在也有用漢語演唱的。
《苗族婚俗歌》――出嫁
女唱:迎親鑼鼓咚咚響/敲得我心里好心慌/今天女要出嫁了/我也不舍得
由于現(xiàn)代社會的變遷,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隨著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快速發(fā)展,民族民俗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日益增多,使得更多人年輕人熟悉自己本民族的風俗文化,而很多民間藝人對于民族風俗文化藝術的傳承保護意識比較差,不懂得整理,更不懂得推介自己的藝術,致使人才奇缺,使得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風俗音樂幾乎失傳。本人認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應當在政府的幫助下將本民族特有的風俗音樂挖掘、整理、保存再進一步的傳承與發(fā)展下去。
苗族的一些風俗篇三
“56個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飲食,這就應了一句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而滿族,就是這56朵花中艷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繡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tài)。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tǒng)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經(jīng)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于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xiàn)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后,衣片前后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tài)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xiàn)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繡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
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后成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F(xiàn)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
滿族的男子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制馬虎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制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fā)。
滿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是一朵艷麗的奇葩。它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們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認識。
苗族的一些風俗篇四
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飾為頭纏布帕,雅酉一帶為花帕,其余地區(qū)為青帕,帕長 1 — 3 米長,戴多層“人字形”。身穿對襟衣,袖長而小,褲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腳。衣料多為自織“家機衣”顏煞費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藍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苗族婦女衣較為復雜,頭帕顏色與男子相似,但包法一同,多為拆疊式,由前額向后腦延伸,下小上大,成扁圓形,似古代官婦發(fā)髻。雅酉一帶婦女喜包花帕,包法又有區(qū)別,層層相疊,如峨冠秋菊。婦女衣服一律滿襟,腰大而長,袖大而短,無衣領。褲短而大,腰系圍裙,胸前、袖口、圍裙、褲腳習慣滾邊,繡花或排紗,并加欄桿于其間,五光十色,焯爍眩目。夏天,青年男女喜戴羊毛斗笠,腳穿麻板鞋。
首飾是苗族婦女喜愛之物,種類繁多,造型美觀,有金飾、銀飾、恫飾、玉飾之分,以銀飾最為普遍。銀飾有銀帽、銀盆、鳳冠、耳環(huán)、項圈、手鐲、戒指、牙鑒、扣絆、銀花、銀牌、披肩之別,以耳環(huán)、項圈、手鐲、戒指為常戴之物。各種銀飾又有不同造型,項圈就有輪圈、扁圈、盤圖等。耳環(huán)有瓜子耳環(huán)、石榴耳環(huán)、梅花針耳環(huán)、圓圈耳環(huán)、龍頭耳環(huán)、粑粑耳環(huán)等。苗族婦女每當出嫁、串親、做客、趕集、節(jié)日赴會等均佩戴銀飾。
解放后,苗族服飾逐漸改變,現(xiàn)除吉衛(wèi)、補拙、雅西、排碧、排料、董馬庫等鄉(xiāng)鎮(zhèn)穿苗裝者居多外,其余鄉(xiāng)鎮(zhèn)男女青年衣著,與漢族無甚區(qū)別。
解放前,花垣苗族以大米、包谷為主食,輔以紅苕、大麥、小麥、小米、馬豆等雜糧,一般日食兩餐,五荒六月或災年,貧苦人家常以糠菜充饑。解放后,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70 年代后期,吃的均以大米為主,其他雜糧逐步轉作為食品工業(yè)原料或牲畜飼料。
苗族萊肴除自產(chǎn)的新鮮蔬菜外,最具特色的是腌制酸辣食品,如酸菜、酸湯、酸辣子、醬辣子等,均為苗家常菜。苗家歷來好客,來了客人總要以酒肉相待,酒有糯米酒、包谷酒,肉有豬、牛、羊、魚,雞,鴨等。苗鄉(xiāng)平時買魚肉不方便,為避免客人到后臨時張羅不周,因而,一般人家均用特殊方法腌制酸魚、酸肉、臘肉待貴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肉食豐富,隨時可買,腌制酸魚者少,酸肉已無人腌制,招待客人的酒菜與漢族無甚差別。
解放前,花垣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個別富家一夫多妻。男女婚姻以媒婚為主。苗族青年通過勞動、集會、趕場、串親等方式相互接觸愛慕,經(jīng)多次約會,對唱情歌,互贈禮物等確定戀愛關系,而后自由結婚的。
訂婚,通常是男方家主動向女方家求親。當男方看上某家姑娘或某男女相愛之后,男方必須備禮物,央請媒人去女方家“討口風”,女家如高興熱情,說明有意開親,媒人便回告男家,相機前去正式提親。媒人往返的'次數(shù)越多越好,俗稱“多求為貴”,女家商量同意,親事初定,通過放鞭炮,吃放話酒,正式訂婚。訂婚后,男方要擇日向女方“過禮”,時間一般在結婚前一年,禮物有糍粑、酒、肉、米、糖等,禮物多少,雙方視經(jīng)濟條件而定,主要是讓女方請家族親友喝喜酒、認新親。隨后,男方便向女方“討庚”,取女方生辰八字,以便請“陰陽先生”擇吉日委親。娶親前一晚,男方抓一兄弟為“管親郎”,帶抬花轎、嫁妝的隊伍前往女家迎親。此前,新娘要隔居族家。娶親這天,新娘的姊妹們喜開玩笑,用鍋煙灰摻合筍殼毛或辣椒水,往“管親郎”臉上涂抹,惹人大笑。發(fā)親一般是深夜或次日凌晨,新娘修眉整裝后,哭拜父母等,由兄弟背著上轎。新娘出嫁由親屬女友陪伴,特別是請兒女滿堂的婦女做“引親娘”,還要請男女歌師一同前往,到新郎家賽歌。發(fā)親后,由“管親郎”打燈籠引路,行往男家。同時,到女方家吃喜酒的賓客,全部往男方家去吃“攆腳酒”,叫做“正客”,男方家另外的散客叫“副客”。新娘接至男家門前,男家必燒旺火一堆,象征吉樣興旺,然后新娘按擇定的吉時吉刻進屋。進屋時,男方全家人要躲避在一處高地方,意為以后新娘不會壓制全家人。新娘進屋以后,要接過男方中年婦女交給的炊具,以示從此成家理事。然后,坐在火塘右側置有“符紙”的凳子上至通宵。下午,賓客前來賀喜,男方擺宴款待,特別對“正客”必須熱情款待。晚上,新郎與新娘家請的“巴江莎”(苗語,意為歌師)開場對歌,賓客以此為樂,隨宵達旦。第二天上午,舉行吃酒儀式,主客雙方各由一名老人互敬賀詞和祝酒詞,祝賀夫妻恩愛合好,百頭偕老,諸事順遂,并唱歌歡慶,講結親古老話,互贈禮品,婚慶期間,男方親族在合伙請客吃飯,俗稱“排家飯”。因而婚期為兩天??腿宋瓷?,新郎新娘只能見面,不能同宿。散客后,新婚夫婦進入正常生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舊的婚俗逐步革除,婚事新辦,節(jié)約從儉,與漢族婚禮毫無兩樣。
苗族死人實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樹棺木鹼尸,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氣時要燒“落氣錢”,同時要放三炮火,俗叫“啟程炮”。用桃樹葉或水菖蒲燒水洗澡,穿壽衣上柳床,然度入棺。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舉哀,戴孝帕,大門貼上“當大事”字樣,晚上請道士“打繞棺”、念經(jīng),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有的要擇“吉日”,看哪無忌諱才扶柩入土。靈柩上山要由死者娘舅家找一個年紀大的人,身纏二、三丈白布提著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孫也要頭戴孝帕,手執(zhí)香紙,撇紙錢,抬喪不走彎路,逢山翻山,遇水涉水,甚至踐踏莊稼也不計較。到墳地棺木入穴后,由孝子親手持鋤連挖三鋤,連呼死者三聲,然后眾人才動手埋葬。送葬人一律?;匦⒓?,孝家門外放有一碗水泡飯,每人千拈兒粒,放在嘴邊吹散,才能進屋。對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論老幼,不能停尸屋內,多數(shù)不擇日子,隨死隨埋,喪事草率。
趕年場(調節(jié)) 農歷正月,各地苗民自行約定地點、日期趕場。是日,男女老少身著盛裝聚會,各地藝人歌手、獅子龍燈云集,年場內人流如潮,異常熱鬧,人們可盡情地坐秋千,觀看獅子、龍燈、武術、雜耍、刀梯、聽歌手對歌,青年人趁機物色情侶。
櫻桃會 縣內排碧、排料、董馬庫一帶,多產(chǎn)櫻桃樹。每年農歷三月櫻桃成熟時節(jié),當?shù)孛缱迩嗄昴信s聚會櫻桃林中,對唱苗歌,進行社交活動,時間半月左右。這種活動苗語 liudliudbidua 意為摘櫻桃。
趕秋 “趕秋”是花垣苗族比較隆重的節(jié)慶。苗語叫“趕秋場” (get(getqoudqou 。每年立秋這一天逢哪一個地方趕場,那個地方就是這一年的秋場,苗族人民穿著節(jié)日盛裝,從四面八方絡繹不絕地涌來,這便叫“趕伙”。此時,還是莊稼成熟、豐收在望時節(jié),故有慶豐年之意。年長者,親情逸致,意氣風發(fā),年輕者,三、五成群,尋情會友。其他人則利用“趕秋”這一天,做生意買賣,渴望生意興隆。所以,這一天的“秋場”人山人海,熱鬧非常。
趕秋場除了舞獅、打猴兒鼓外,最有特色的要數(shù)打八人秋。這種秋千,外形紡車一樣,高約 8 米,可以轉動,8 人秋,漢族人稱為八人秋,一個秋可坐單人也可坐雙人。八人秋用人力轉動,當快速轉動停下來誰在晨高處,誰就要唱歌,如果不唱,搖秋的人就不放他下來。至 1999 年,已成功組織了7屆“赴秋節(jié)”,每屆觀眾均達數(shù)萬人之多。
吃新 苗族以農耕為主,一年所望是嘗新。每到夏熟時節(jié),各地自定一日為吃新節(jié)。是日,家家戶戶除辦酒肉外,還將新包谷、稻,新辣子、茄子、豆夾等采回家中,做成飯萊,先祭祖祭神,后全家人品嘗,表示吃上新谷新米,免除饑餓。
掛社 花垣苗族在對新立祖先前三年的祭奠不在清明,而在壽禮日,稱為掛新。立春后第五個的日子叫做社日。這幾天有新立祖先的兒女都要上三條新鮮的蒿萊(苗語為“山務”)和野萌蔥(諧語為“光”),洗凈切碎,加上臘肉丁,花生米、芝麻、紅棗、冬筍、豆腐干、豬油等煮成社飯拿去新喪祖墳祭奠。滿了三年不再掛新,僅在清明節(jié)祭奠。掛新回來,全家圍桌而食,再用以饋贈親鄰?,F(xiàn)在社飯不僅是一種祭祀供飯,而是立春以后的美餐。腸肉、蒿萊、葫蔥合在一起蒸煮后,打開鍋蓋滿屋皆香,吃到口里,余味無窮,據(jù)傳還有防病健身之效。
忌踩三腳 苗家火坑里放一鑄鐵三腳架,用作炊事,傳說三腳架是 3 個護火的祖先變成,任何人不能踩,否則就是對祖先不恭。
忌坐火坑上方 火坑右邊靠中柱的地方,苗族稱為“夯高” (hangd(hangdghao ,設有祖先神位,是長輩坐的,年輕人和兒童嚴禁坐在此地,更不準在這方打鬧、波水或說臟話,否則就是褻讀祖宗,神人共憤。
忌震“龍巖” 苗家堂屋中央有一巖板,巖板下為“龍穴”,最忌震動:,據(jù)說震動“龍穴”,“龍”就會受驚離去,主人就會遭殃。
父母健在忌戴白帕 戴白帕則標志喪親守孝。
大年三十忌吹柴火 據(jù)說是吹柴大會把新的一個的財 運吹走,從而貧困潦倒。
苗族的一些風俗篇五
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春節(jié)從萌芽到定型,不斷發(fā)展,形成獨具中華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的習俗。春節(jié)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shù)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闔家團聚、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苗族這個字眼,相信大家都非常陌生。今天,就讓我們去走近它,了解它吧!
苗族大約有740多萬人口,分布在貴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廣西等地。苗族居住地帶氣候溫和,山環(huán)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在山嶺之中,給人一種祥和的氣氛。
苗族人認為萬物有靈,崇拜自然。他們擁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種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tǒng)社會則迷信鬼神和巫術。苗族人對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認為是靈性的'體現(xiàn),如果遇到,就會對其頂禮參拜。他們大多數(shù)人都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極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苗族人還認為世上有鬼神,他們認為鬼有兩個種類,一種為善鬼,也就是神,會給人帶來幸福、好運。而另一種則是惡鬼,他們認為,死去的人或動物的怨恨化做的惡鬼,會帶來霉氣、厄運、災禍。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認為盤瓠(一種神犬)或楓樹楓木為他們的始祖,把它們當作祖先來崇拜。很有意思吧!
他們的飲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則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里面包著鮮肉或酸菜,味道極為鮮美。苗族人還愛吃酸、辣味的食物,他們的典型食物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xiāng)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這就是苗族,一個獨特的民族,聽了我的介紹后,你熟悉它了嗎?
苗族的一些風俗篇六
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春節(jié)從萌芽到定型,不斷發(fā)展,形成獨具中華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的習俗。春節(jié)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shù)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闔家團聚、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苗族這個字眼,相信大家都非常陌生。今天,就讓我們去走近它,了解它吧!
苗族大約有740多萬人口,分布在貴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廣西等地。苗族居住地帶氣候溫和,山環(huán)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在山嶺之中,給人一種祥和的氣氛。
苗族人認為萬物有靈,崇拜自然。他們擁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種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tǒng)社會則迷信鬼神和巫術。苗族人對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認為是靈性的體現(xiàn),如果遇到,就會對其頂禮參拜。他們大多數(shù)人都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極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苗族人還認為世上有鬼神,他們認為鬼有兩個種類,一種為善鬼,也就是神,會給人帶來幸福、好運。而另一種則是惡鬼,他們認為,死去的人或動物的怨恨化做的惡鬼,會帶來霉氣、厄運、災禍。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認為盤瓠(一種神犬)或楓樹楓木為他們的始祖,把它們當作祖先來崇拜。很有意思吧!
他們的飲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則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里面包著鮮肉或酸菜,味道極為鮮美。苗族人還愛吃酸、辣味的食物,他們的典型食物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xiāng)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介紹完飲食,就要介紹服飾了。在苗族,不管男女老少,都愛戴銀飾。銀飾的種類也很多:有銀花冠、銀牛角、銀花帶、小銀花墜。
這就是苗族,一個獨特的民族,聽了我的介紹后,你熟悉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