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最后,我們只能先固定好蚊帳左右兩邊,再用一條繩子把蚊帳頂部往上拉,才勉強騰出透氣的空間。最讓人煩惱的是炎熱的夏天。宿舍里沒有安裝電風扇,密不透風的宿舍內(nèi)本來就熱得像個蒸籠,再圍上這張黑色舊蚊帳,更讓人感到悶熱,煩躁不安。我們常常熬到深夜才睡著,脖子上也都長滿了密密麻麻的痱子。這個時候,我們真希望能下一場大雨或來個涼快一點的好天氣,好讓我們能美美的睡上一覺。在學校寄宿,不僅要吃住宿上的苦,還要吃吃飯上的苦。學校食堂,只是一間用柴火來蒸飯的瓦房。學校能給寄宿生提供的也只是蒸飯菜的服務。學生吃的飯菜,食材全都是自己從家里帶來,用刻上自己名字作為標記的鋁飯盒裝著,由學校負責蒸熟。當時我的家境也不是很好,每周我能帶去學校的除了大米、油鹽、花生、黃豆、干菜等適合蒸的食物外,還有幾塊已經(jīng)切好腌好、夾放在大米中防止臭變的豬肉。學校飯?zhí)脝我坏恼糁蠓绞?,讓我們很難吃上可口的飯菜。封閉的寄宿生活,難免也會發(fā)生一些小插曲。久不久就有同學向同伴訴苦,說自己放在飯盒里蒸的那塊豬肉不翼而飛了,只留下一個深深的肉印。對于這樣的事情,大家大都是一笑而過,沒有誰因為這樣的事去向老師告狀,更沒有誰因此而逃學。
艱難的生活,自然讓大家期待街天的到來。到了街天,不少寄宿的同學便早早起床,用裝過鹽巴的那個塑料袋,裝上一水壺蓋子盛滿的大米,拿去街上的粉店換米粉來吃。對于我們寄宿生來說,熱騰騰的一碗湯粉是那個時候的人間美味,大家會美滋滋的把湯和粉吃個精光??蛇@樣在學校住宿的生活對我來說只有一個學期。四年級下學期,建在菜園旁邊的女生宿舍要推倒,學校要騰出原來的幾間男生宿舍來給女生住,我家離學校不算遠,自然被學校安排為走讀生。生活往往就是這樣,在為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正當我為每天要走路上下學而犯愁時,同班的好友黃榮同學主動邀請,讓我到他家去跟他一起住。黃榮是當時的禱午鄉(xiāng)人,跟隨他在供銷社工作的父親到我們朔良鄉(xiāng)讀書,住在離學校不遠的單位職工宿舍里。住一兩晚還可以,住一個學期方便嗎?為這事,我父親專門到家跟他的父親交談。“沒什么不方便的,宿舍就我跟阿榮兩個人住,我看福仁這孩子老實聽話,又愛看書學習,跟阿榮也很好,你就讓他來跟阿榮一起住吧。”黃榮的父親樂呵呵地說。當我父親提出每周都要向他交上我的食宿費時,他頓時認真地跟我父親說道:“老哥,你這樣做就是見外了,福仁是你的兒子,也是我的兒子,我怎么能收兒子的食宿費呢?”不管我父親怎么說,他都堅決不收。我父親也沒辦法,只能每到街天,就上街買一兩斤豬肉和蔬菜,讓我拿到黃榮家里。在黃榮家寄宿一個學期,讓我感受到人間充滿情誼。黃榮的父親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關心我,每天早上按時叫我們起床,中午和晚上,他都是煮好飯菜留給我們,我們一放學回來就能吃上可口的飯菜。他經(jīng)常教育我們在學校要遵守紀律,聽老師的話,要學會珍惜時間好好學習。一到晚上,他總提醒我們要按時睡覺,做到早睡早起,按時上學。平時有時間,他還會下河撒網(wǎng)捕魚,給我們補充營養(yǎng),我們也經(jīng)常吃上味道鮮美的河魚。對于這位對我關愛有加的親人,我也不知道怎么報答,只能在有時間的時候幫忙洗碗、掃地、挑水,把房間收拾得干干凈凈??上S榮的學習成績不是很好,讀完四年級后,他父親仍然讓他留級,我升上五年級后,在黃榮家寄宿的經(jīng)歷也因此結(jié)束。上五年級開學前夕,父母又為我住宿的事情發(fā)愁。這事也被我家族里一位嫁到街上的姑姑知道,她主動找到我父親,說如果我愿意,可以到她家里的頂層安床鋪睡覺,免去上學來回奔走之苦。這件事對我來真是雪中送炭,我小學生活的第三段寄宿經(jīng)歷也就這樣開始了。姑姑家的房子坐落在街頭旁邊,是傳統(tǒng)的壯族土木結(jié)構(gòu)房屋的樣式,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壯族人戲稱為“人事局”;下層養(yǎng)豬牛羊等牲畜,也稱“畜牧局”;頂層則主要用來放置糧食或農(nóng)具等雜物,我們戲稱為“糧所”。我的床鋪,就安裝在頂層的“糧所”。擺上木床,掛上蚊帳,在床鋪四周和頂部圍上防水的塑料布,一間簡易的臥室就這樣簡單布置完成。
在姑姑家寄宿的那段時光,讓我聽聞到世間的不少新鮮事。作為街上人,每到街天,姑姑家就做起了飲食服務的生意。姑姑煮的粉味道鮮美,遠近聞名,價格也很親民合理,自然吸引到很多人光顧。這些來自不同地方趕集的人,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一邊吃粉喝酒,一邊談天論地。他們有的竊竊私語,有的高談闊論,很多稀奇古怪的新鮮事就這樣在他們的飯桌中傳開來:哪里的人種植了生姜,發(fā)了大財了;哪里的人上山摘馬蜂窩,被馬蜂蟄死了;哪里的一個砍柴父親,靠砍柴養(yǎng)育出五個大學生兒子了......一到街天中午,姑姑家就成了新聞的直播間、民間故事會。這個時候,我最喜歡靜靜地趟在“糧所”的床上休息,側(cè)耳傾聽這些來自天南海北的新鮮事。“勤不富也飽,懶不死也餓”“糊涂人多做糊涂事”“窮不讀書窮根難除,富不讀書富不長久” 等很多千年不變的道理或古訓,都在這些故事中得到印證。這不僅讓我深刻的感受到人間百態(tài)和生活的艱辛,同時也增長了我的見識,收獲很多道理,對我的學習成長也有很大的幫助。其實,生活就是一本書,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生活中學習、磨練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