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六年級數(shù)學日記匯編七篇內(nèi)容 六年級數(shù)學日記500字篇一
最近學習用混合運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課堂上講解例題時,我將每道題的多種方法都讓孩子做為了解,增強孩子的思維。
例如:每個方陣有8行 , 每行10人,3個方陣一共多少人?
討論:同桌之間說說如何求解?
交流:
生1:8×10×3
=80×3
=240(人)
師:8×10表示?
生1:一個方陣的人數(shù)
師:再乘3?
生:就變成3個方陣的人數(shù)。
師:對。我們在一起看看他的方法。要求3個方陣的人數(shù),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一個方陣的人數(shù),再乘3就是3個方陣的人數(shù)。
師:誰的方法和他一樣?
生:我用分步和他的方法一樣。
8×10=80(人) 80×3=240(人)
師:分步也可以,但是一定要注意單位名稱。還有嗎?
生:我寫的是帶小括號。 3×(8×10)
師:你的方法也很好,和大家說說先算什么?
生:有括號的,先算括號里的。
師:對,小括號有優(yōu)先的權(quán)力,先算小括號里的,8×10=80,也就是一個方陣的人數(shù),再乘3,就是3個方陣的總?cè)藬?shù)。
帶小括號的和上面都是同一種方法,只是不同的形式。你們可真厲害,一種方法列出了多種算式。還有其他的不同方法嗎?
生2:8×3×10
師:給大家講講你列的算式?
生:8×3=24,求的是3個方陣一共有幾行。然后每個方陣有10行,也就是24個10。
8×3×10
=24×10
=240(人)
師:誰的方法和他一樣,但是形式不同。
生:分步:8×3=24(人) 24×10=240(人)
師:你們認為他寫的對嗎?(孩子們沒有發(fā)現(xiàn))
8×3求的是什么?
生:3個方陣有幾行?
師:對,那么第一個算式的單位應該用“行”,而不是“人”。一定要根據(jù)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來選擇合適的單位。
生: 10×(8×3)
師:很好,但是這個怎么計算?說說運算順序。
生:有括號的先算小括號里的。
師:方法二中同樣有三種不同形式的算式,但是思路是一樣的。還有和前兩種思路不同的方法嗎?(此時舉手的很少,有個孩子唯唯諾諾的舉著小手,似乎又要放下,我立刻叫他來說說)。
師:說說你的想法。
生: 3×10×8
師:能說說你怎么想的。
(孩子笑笑,沒有回答,我想可能是蒙出來的,或是覺得反正得數(shù)和前面一樣,應該對,但自己并不懂)
師:那我們一起想想這道題這樣列式可以嗎?
3×10×8,3×10表示什么?我在黑板上畫了第一個方陣的第一行:10人,接著又畫了第2個方陣的第一行:10人,又畫第3個方陣的第一行:10人,問孩子們這是什么?
生:(有些孩子似乎明白),3個10,
師:3個10代表哪的人?
生:3個方陣的第一行的總?cè)藬?shù)。
師:對,是3個方陣第一行的總?cè)藬?shù),每行人數(shù)一樣嗎?
生:一樣。
師:對,接著怎么辦?
生:有8行,再乘8.
師:對,那同桌之間在說說這個算式每一步的含義。
孩子交流完
師:這個思路可以嗎?
生:可以。
師:這個思考不太容易想,我們一起看看我們想出來的方法。
生:有好多。
師:希望在以后的學習中你能多動腦筋,從多方面來思考,就能找到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方法。
課堂上我花很長時間和孩子一起來解決這一道題,我覺得是值得的,因為可以讓孩子感知數(shù)學神奇,讓孩子感受其實數(shù)學并不難,碰到不會的題試著從不同角度來思考,一定會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六年級數(shù)學日記匯編七篇內(nèi)容 六年級數(shù)學日記500字篇二
星期五放學回家,剛洗完手放下書包準備做作業(yè),忽然想起昨天請外婆幫忙買數(shù)學科普讀物的事兒來,于是問道:“外婆,有沒有幫我買書呀?”“當然?!蓖馄拍闷饍杀緯?,“你說《馬小跳玩數(shù)學》好看,我就買了。不過這書只有六年級的,我就只好買這個了。”我拿起書隨意翻了翻便又隨手放在桌邊。“這書可以的,謝謝啦!”我對外婆說。
忽然,一旁的外公拿起我隨手放著的書,說:“張一涵啊,這書不錯,如果你都會做,那么你就已經(jīng)超過五年級的水平了!我先考考你一個簡單的吧!”“好啊,我一定會做出來的!”我自信地說?!澳懵牶昧税?,題目這么寫:”外公翻了一頁,道:“剛剛結(jié)束了男子800米賽跑,馬小跳急著將比賽結(jié)果告訴大家。甲運動員說:‘丙在我前面?!昧说谌耐瑢W也來湊熱鬧:‘甲不是第四?!詈髲堖_補充:‘他們的號碼和名次各不相同。’好了,你算算他們的名次。“我馬上拿起筆,在草稿紙上算起來?!昂美?你看看我對不對!甲就是一號,也就是第二名;乙是第四名;丙是第一名;丁是第三名!”“呵呵,對啦,你怎么算的?”外公笑瞇瞇地看著我?!拔耶斎恢?。甲說丙比自己快,第三的同學說他不是第四,也不可能是第三,只能是第二?!玖昙壪聝詳?shù)學日記5篇】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日記5篇。丙比甲快,是第一。因為號碼與名次不同,丁就是第三,乙則是第四。”“不錯嘛!聰明!”外公夸我道,“不過你也不能驕傲,數(shù)學是無處不在的,也是最為奇妙的,你一定要讀好它!”“嗯!”我也笑了笑,“我知道!就像張老師說的一樣,數(shù)學,你知道得越多,不知道的也就越多。數(shù)學啊,真是奇妙呢!”
我們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shù)學和理解數(shù)學。因為,生活離不開數(shù)學,數(shù)學也離不開生活。尤其是小學數(shù)學,在生活中都能得到數(shù)學的原型,我們學生粥時的身邊蘊藏著許多熟悉的數(shù)學知識,比如說,上街買東西時要用到加減法,裝潢新房屋時,總是要畫圖紙……類似這樣的問題數(shù)不勝數(shù),這些知識就是從生活中產(chǎn)生的,那些可都是數(shù)學的“活“教材呀!
以前,同學們學數(shù)學知識都是生搬硬套,直接把那些知識從書本上搬到腦子里,很少會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墒乾F(xiàn)在跟以前可大不相同,同學們都學會了把數(shù)學運用到生活中。例如,我有一次到同學家去玩,可同學獨自一人在家,大清早的,我們都餓了,于是,同學跑進廚房,自己開始做早飯了。一開始,那個同學先把米淘好放進鍋里,然后開始煮粥。再利用煮粥的時間來烙三張餅,他先把第一張和第二張餅放進鍋內(nèi);一分鐘后,他取出第二張餅,放入第三張餅,把第一張餅翻過來;再烙一分鐘,這樣第一張餅就好了,他取出來,把第二張餅的反面放進鍋里,同時把第三張餅翻過來,這樣,只需要三分鐘,三張餅就烙好了,煮粥的剩余時間他就可以做些別的菜了。如果,他在煮不去做別的事,那他不就會浪費很多時間嗎?那他不虧大了呀!所以說,生活離不開數(shù)學,數(shù)學也離不開生活。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去探索數(shù)學中的奧秘,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數(shù)學吧!
老師常說: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在生活中,許多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小事都可以變成一道道既有趣又引人深思的數(shù)學題。我們經(jīng)常做的數(shù)學題目,就是在解決一個個生活中的問題。這不,我又在吃漢堡時發(fā)現(xiàn)了一道有趣的數(shù)學題:
3個人吃3個漢堡,用3分鐘吃完,9個人吃9個漢堡需要幾分鐘吃完?
平時,媽媽經(jīng)常帶我和哥哥去吃漢堡,我只知道吃,從來沒有想到還可以變成數(shù)學題來做,碰到這題覺得真有趣?!玖昙壪聝詳?shù)學日記5篇】文章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日記5篇出自星期四 晴
開學已經(jīng)3周了,我們已經(jīng)把第一單元——比例的知識學完了。經(jīng)過這3周的學習,我知道了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知道了圖上:實際=比例尺;知道了求比例中的未知數(shù)叫做比例;知道了兩種相關(guān)聯(lián)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比值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guān)系叫做正比例關(guān)系;知道了兩種相關(guān)聯(lián)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比值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guān)系叫做反比例關(guān)系。
學習了比例的內(nèi)容,我覺的很有趣。
今天,我在家里沒事干,老爸就給我出了一道題,讓我做做。題目是:在一個籠子里,關(guān)著雞和兔子若干只,他們共有35個頭,94只腳,問雞兔各有幾只?出完后我就思考起來,思考了好久也沒想出來,于是我用了假設(shè)法解答:假設(shè)這35頭都是雞,因為雞有兩只腳,所以是35×2=70(只)。再算算比總只數(shù)少算了幾只,那就是:94—70=24(只)。這時就算出了它的“大差”,然后再算雞和兔子腿數(shù)的差:4—2=2(只)。這時就算出了它的“小差”。再用“大差”除以“小差”:24÷2=12(個)。因為把所有的頭都設(shè)成了雞,所以結(jié)果就得兔子的只數(shù)。再用總頭數(shù)35減去12(兔子的只數(shù))就等于23(雞的只數(shù))。所以,答:雞有23個,兔有12個。
爸爸看我算的既正確又快,便決定再給我出一道題。題目是:王麗有20張5元和2元的人民幣,一共是82元。問5元和2元的人民幣各有多少張?雖然我平時做題頂呱呱的快,但現(xiàn)在卻被難住了,我費了半天的腦筋也沒想出來,這5元和2元又不是雞和兔子,又沒腿又沒什么的,怎么算啊……哎?正想到這兒,我突然產(chǎn)生了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