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我們面臨著各種信息和媒體的沖擊和誘惑。在總結中可以添加一些關鍵詞或關鍵句,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重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希望能給大家?guī)硪恍╈`感。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先進事跡篇一
朱彥夫是長津湖戰(zhàn)役的親歷者,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失去了手腳和左眼,成為了一名一級傷殘軍人。他本可以躺在榮軍院里“養(yǎng)”一輩子,但卻拒絕了躺在“功勞簿”上休養(yǎng),毅然回到家鄉(xiāng)山東省沂源縣張家泉村,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朱彥夫雖然失去了手腳,但是終其一生都在為黨增光、為國出力、為民造福,活出了“極限人生”。讓我們一起學習朱彥夫前輩的感人事跡,讀懂活出“極限人生”的精神力量,汲取奮斗新時代、奮進新征程的強大力量,活出我們的“極限人生”。
活出“極限人生”的力量來源于“雖九死其尤未悔”的忠誠品德。自14歲參軍以來,朱彥夫始終聽黨話、跟黨走,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絕對忠誠。在戰(zhàn)場上,他是忠誠的戰(zhàn)士,三次立功,十次負傷,為堅守陣地失去手腳和左眼;在工作上,他不負黨和國家的重托,帶領鄉(xiāng)親們打贏了一場漂亮的脫貧攻堅戰(zhàn)。古人云:“天下至德,莫大乎忠”。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是最基本的政治素養(yǎng)、最根本的政治要求、最重要的政治品德。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黨員干部,我們要學習朱彥夫前輩那種絕對忠誠的品德,自覺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好“兩個維護”,牢記“永不叛黨”的錚錚誓言,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鮮明絕對忠誠的政治品德。
活出“極限人生”的力量來源于“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為民初心。朱彥夫在立下卓越功勛以后,拒絕躺在“功勞簿”上,毅然回到家鄉(xiāng)造福百姓。為改變家鄉(xiāng)貧困落后的面貌,他拖著17斤重的假肢,到田間地頭查看生產;為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他帶領村民將荒地“趕牛溝”“舍地溝”“臘條溝”變?yōu)槲滞?。經過25年的艱苦奮斗,把昔日沒水沒電沒良田的小山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模范村。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作為黨員干部,應當像朱彥夫前輩那樣始終堅守為民初心,常懷憂民、愛民、惠民之心,始終做到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用心用情用力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活出“極限人生”的力量來源于“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奮斗精神。朱彥夫說:“我死過很多回,但只要不是最后一次死亡,我就還努力!”他因為患心臟病,放下了“鋤桿子”,卻立馬拿起了“筆桿子”。他從未上過學,就一點點“啃字典”;他沒有雙手,就用殘肢抱筆,耗時七載,用掉半噸紙,以驚人毅力完成了長篇小說《極限人生》《男兒無悔》。生命不止,奮斗不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完成的,作為新時代的黨員,我們要學習朱彥夫老前輩那種“只要不是最后一次死亡,我就還努力”的奮斗精神,不懈奮斗、銳意進取,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tài)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tài),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先進事跡篇二
朱彥夫,1933年7月出生于沂源縣張家泉村。14歲參軍,16歲入黨,經歷過上百次戰(zhàn)斗,十次英勇負傷,三次榮立戰(zhàn)功。在抗美援朝長津湖戰(zhàn)役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是特等革命傷殘軍人。
他放棄榮軍休養(yǎng)院特護待遇,毅然回到家鄉(xiāng),并以驚人的毅力,創(chuàng)造了生命的奇跡。
他擔任張家泉村黨支部書記25年,帶領群眾治理荒山,興修水利,發(fā)展教育,徹底改變了山鄉(xiāng)面貌。
他是活著的“烈士”
朱彥夫在朝鮮戰(zhàn)場重傷回國,入院治療初期,一直是“活死人”。沒有人知道他的姓名、籍貫、部隊番號。他所在部隊確認他所在連隊已經全部陣亡,被確認為“烈士”。
他傷勢嚴重,昏迷不醒,醫(yī)院采取搶救措施——截肢、剖腹。而且,不止一次地截肢、剖腹。主治醫(yī)生嘆息道:“他如果能夠活上三年,就是奇跡!”
截肢手術以后,他各部位傷口深度感染。高燒不退,出現中毒性化膿癥狀。歷經反復搶救,他的病情仍然沒有起色。醫(yī)院將他從“特號床”,轉移到了“太平室”?!疤绞摇睂iT為危重傷員設立,接近于太平間。唯一不同的是躺在床上的人呼噠著一口熱氣,由兩位經驗豐富的護士專門守護。
他那不足一米長的軀體躺著一動不動,似乎已經油枯燈盡。傷口滲出的膿血浸入被褥,腥味撲鼻。唯有腮下和嘴角微微顫動的神經,證明他沒有死去。
志愿軍各部隊派人到醫(yī)院查尋本單位傷員,他所在團的查尋人員到“太平室”看到他卻根本沒有認出來。
進入“太平室”93個日日夜夜之后,他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復活了!
他的意識漸漸恢復,看清楚身邊的護士,用微弱聲音茫然問道:“這是什么地方?我在這里干什么?”守候他的護士高興極了,一邊用濕毛巾為他擦拭眼睛,一邊趴到他耳邊說:“這是在醫(yī)院的病床上,你主要是太勞累了。你已經睡了很久很久,也該醒來了!”
他的意識繼續(xù)恢復,感知到傷口的疼痛。他舉起兩只胳膊,發(fā)現手腕以下沒有了雙手。他動動雙腿,發(fā)現膝蓋以下沒有了小腿和雙腳。他癲狂了,拼命掙扎,狂撕亂咬包扎胳膊的綁帶。
院長和主治醫(yī)生聽到喊聲跑過來,看到從上帝手里奪回來的這條生命發(fā)出復活的信號,興奮異常。他憤怒而又絕望地大喊大叫:“為什么把我的手和腿都割掉了?沒有腿咋走路?沒有手咋扣扳機?你快給我找回來!”
主治醫(yī)生向他解釋:“你傷口的深度和面積都很罕見,如果不截肢,就有生命危險,絕對活不到今天!”他仍然狂喊:“沒有了手,沒有了腿,我活著還有啥用!”
院長耐心地對他說:“你能夠死而復生,就是很大的奇跡。你現在還能夠呼喊,這已經很好啦!有什么要求你就說,也可以把心里的憋屈難受釋放出來!”
他從“太平室”重新搬回“特號床”,終日郁郁寡歡。他想結束生命解脫自己,又想到指導員高新坡的遺囑,想到戰(zhàn)友杜玉民、萬中祥、徐風明等烈士的托付……他在生與死的抉擇中,苦不堪言。
他一直是在“拼命”
朱彥夫不甘心在榮軍休養(yǎng)院“重殘所”里面被人照顧著度過一生,他想家鄉(xiāng)、想母親了。他身強體壯的時候保家衛(wèi)國,傷殘退役以后應該陪伴著家鄉(xiāng)和母親。他向組織上提出要求,經組織批準以后回到了張家泉村。
張家泉村是沂蒙腹地一個小山村,邁步腳踏山,出門眼見天。山連山,山套山,山山連環(huán)。村里200多戶人家分布在東西長10公里、南北寬百余米的峽谷地帶。
他離別家鄉(xiāng)數載,歸來就讓全村炸了鍋:四嬸死了的兒子回來了!死人復活了!
重殘臥床生涯使他的性格驟然改變,原有的剛直爽快、勇敢坦誠已經消減殆盡。他變得沉默寡言、抑郁多思。他羞澀、自卑、懼怕別人嘲笑的心理,與身體遭受重殘密切相關。
他在任何陌生場所,都極盡所能保持一個完整人的形象。不卸假腿,不摘帽子,不摘墨鏡,避免讓陌生人感到驚訝。就連吃飯、喝水、穿衣這些生活瑣事,他也極想獨自一人“秘密”進行。
他雙上肢在手腕上方5厘米處截肢,雙臂神經劇痛,極難學會自己配戴假腿。他雙下肢在膝蓋下方7厘米處截除,即使裝上假腿,走上十步八步也會因為腿短打彎雙雙脫落。
他不想讓別人窺探他吃飯的“秘密”,他認為那是一種丑態(tài)。他知道,假如人們發(fā)現他罕見的“豬舔食槽”飲食方式,孱弱的母親會急出病來,同情憐憫者會競相爭助,獵奇好事者會大肆宣揚。而且,還會越傳越離譜。
他負傷截肢以后第一頓“自食”,是用斷臂搓掉帽子,推掉墨鏡,四肢撲在床上一點兒一點兒地爬到桌邊兒,伸嘴叼著碗下壓呈半立狀態(tài),慢慢地吸食。他的臂碴觸扶桌沿兒,傷口末端神經就會劇烈疼痛。因為疼痛,他每一次只能夠堅持半分鐘左右。
他難過得想哭,想讓情感在哭聲中迸發(fā)。他在床上攢了攢力氣,“騰”地一下子坐了起來。暗自罵道:真他娘的笨蛋!連哭一場都不能,這“啞巴”的滋味比哭還要難受。戰(zhàn)場上頭顱被燒得半熟沒有哭,骨肉散架“大搬家”沒有哭?,F在反倒想哭了?沒出息!
他頃刻間來了精神,身立臂搖,不知不覺中站立起來。他感到自己與受傷前一模一樣,依然是一位整裝待發(fā)、威風凜凜的軍人。他挺胸立正,抬腿邁步,卻“哐當”一聲,囫圇個兒從床上栽了下來。想象中的英姿,也一下子被“哐當”沒了。
醫(yī)生判定他最多只能夠活三年??墒?,他經過六年苦澀煎熬艱難錘煉,不但活了下來,還逐漸做到了生活自理。他在一望無際的艱難中,一寸寸、一點點、一步步,向著生命的亮光挺進。
既然敵人的子彈炮火沒有奪取他的生命,他要替犧牲的戰(zhàn)友們活著。既然活著,就要活出名堂。隨著時光流逝,他的自理能力越來越強。他已經不滿足于簡單地活著,他生發(fā)出強烈的愿望——我要工作!
他挑起村黨支部書記的重任,一干就是25年。為著讓鄉(xiāng)親們吃飽肚子,過好日子,他竭盡所能,竭盡所有,吃苦受累,不在話下。
他在崎嶇的山路上,“站”著走,“跪”著走,“爬”著走。他一般都是晚上行動,因為白天出來怕被人們發(fā)現而特殊照顧。他穿著假肢行走山路,經常摔倒,有很多次跌倒?jié)L下山去,摔得鼻青臉腫。
他在無數次的跌倒和滾爬中,帶領鄉(xiāng)親棚溝造地,治山改水,劈山修田,重整家園。有村民打怵:村里總共百十號勞力,千畝荒地怎么改?他發(fā)了火:“我這個殘廢都不怕,你們怕啥?”
世世代代在山溝里面刨食的村民,全憑手抬肩扛搬運來2.3萬噸土石方,壘筑起1500多米長的暗渠,修整出40多畝土地,窮山村第一次有了良田。
張家泉村除了地少,更缺水。他在數九寒天,帶著大伙找水源,打機井。沂蒙山區(qū)十一月的天氣非常寒冷,打了20多米的水井不出水,他非要下到井底去看看。鄉(xiāng)親們勸阻他別下井,他說:“你們那個腳不行,我的假肢不怕冷。我下去!”
當人們把他從井下拉上來的時候,冷水,血水,汗水交集,把他的假肢和斷腿硬生生地凍在了一起。村民們心疼他,埋怨他:“你這不是在當書記,你這是在拼命啊!”
他要讓張家泉村“山上松樹帶帽,山下林果纏腰”。25年里,17斤重的假肢他磨壞7副。當年的窮鄉(xiāng)僻壤,歷經三生三世,如今已經是萬畝桃園,十里桃花,果實累累,繁榮昌盛。漫山遍野的桃花,“美景看不夠,人在畫中游”。村民們高興,這是大家的心愿;他更高興,這更是他的心愿。
他沒有手,卻把山村裝點得花果飄香。他沒有腳,卻和鄉(xiāng)親們走出了一條幸福之路。
他的人生很“壯美”
朱彥夫有一句名言:“與其腐爛,不如燃燒?!彼释笊詮?,寧要一天的自理,不要永恒的護理!戰(zhàn)士在戰(zhàn)場上英勇殺敵是英雄,在尋求生活自理這個新戰(zhàn)場上,同樣不能夠當孬種!
失肢者的潛能,只有從嘴巴上開發(fā)!他如果想要走向社會,首先要渡過“寫字關”。他沒有手,沒有腳,而且眼睛看不清楚,嘴巴含不住物(兜不住涎水)。
他練習過很多次,終于可以用嘴寫字了。只是神經失控,補皮彈性差,張合吃力,需要逐步適應。他用假腿倚住桌棱,躬腰低頭,張大嘴巴咬住筆桿,筆尖在舌口的搓托下,在紙上徐徐蠕動。每一筆,每一劃,都是兩片嘴唇和舌頭一翹一收、一伸一縮、一探一動指揮的結果。
寫著寫著,口涎順筆而下,流到筆尖,洇在紙上,同落紙未干的墨跡融合,成了一灘灘淡灰色污漬。銜筆久了,口勁小了,寫著寫著,“呱嘰”——筆掉了!那就歇一歇,再銜再寫。短短十幾分鐘內,鋼筆滑掉十多次,累得汗流浹背,也就能夠寫成幾個字。寫出來的字大得怪異,既不像漢字,又不像外文,只有自己認得出、看得懂。
他說:“只要活著,只要有信念,就沒有啥做不到的?!彼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把一切獻給黨》、《牛虻》。為了教育、激勵后人,他用嘴銜筆,用殘肢抱筆,歷時7年,創(chuàng)作完成兩部震撼人心的自傳體長篇小說《極限人生》、《男兒無悔》,被譽為“中國當代保爾”。
說起來,朱彥夫真是命大福大造化大呀!1955年,在人民公社醫(yī)院工作的21歲護士陳希永嫁給了他。從此,陳希永成了他的雙眼、雙手和雙腿,相依相伴55年。悶熱的夏天,家里面既沒有空調,也沒有電風扇。妻子給他扇著芭蕉扇,他用兩支殘臂夾著筆寫作。每寫完一頁都由妻子取下,然后再把一頁頁的書稿用針線裝釘起來。朝夕相處的妻子,成為他的第一位讀者。
夫妻倆相濡以沫,相敬如賓,不嫌不棄,不分不離,為兒女們樹立了人生的榜樣。他們的六個兒女,人人優(yōu)秀。他們的六個孫子孫女,有的畢業(yè)于清華北大,有的就職于國家部委,有的就讀于高等院校。
大女兒朱向華說:“父親堅韌頑強,不屈不撓,經歷坎坷,很不容易。受母親的教育影響,做一個忠厚、誠信、善良、勤儉的人,我們一生都要一貫堅持?!?/p>
2010年,陳希永因病去世,朱彥夫撕心裂肺,哭得暈了過去。老將軍遲浩田聞訊,稱贊陳希永是“新時代的沂蒙紅嫂”。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宣傳部作出《關于授予朱彥夫同志“時代楷?!睒s譽稱號的決定》,贊譽他是共產黨員和革命軍人的優(yōu)秀代表,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杰出楷模。號召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學習他的先進事跡,弘揚他的崇高精神。
他的先進事跡,體現了共產黨人堅定信念、崇高追求的志向,體現了基層黨員干部頑強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體現了傷殘軍人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風貌。他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兒子,是中國精神的偉大踐行者,是當代自強不息的典范,是當之無愧的人民楷模,是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
人生本就不該有什么極限,因為所有的極限全部跨越之后,生命的能量就定格在最壯美的極限深處了。
朱彥夫:一員戰(zhàn)場歸來的老兵,一位沂蒙山區(qū)的老人,一個跨越時代的楷模,一座生命不息的豐碑!
朱彥夫,百次參戰(zhàn),十次負傷。九死一生,肢殘眼障。他挑戰(zhàn)極限,超越極限,精神偉大,人生不凡。他是人民楷模,他是生命豐碑,他是淄博人民的驕傲與榮耀。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先進事跡篇三
劉伯明1966年出生在黑龍江,家中有兄妹6人,他排行老二,為此周圍的人也以老二稱呼他。
在那個年代,由于家中小孩太多,作為農民的父母,根本就沒有太多的精力帶這么多的小孩,所以一般都是大帶小,也就是作為哥哥姐姐,要分擔父母的一部分負擔,來帶弟弟妹妹們。
也正是這段帶弟弟妹妹的經歷,讓劉伯明比同齡人有更多的責任感,也正是這份責任的存在,間接促成了那段輟學的經歷。
劉伯明從小就貪玩,調皮,也愛動腦子,但是在學習上,他卻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方法,平時四處瘋玩,也沒見他怎么學習,但是每次考試的時候,卻考得很好,霸占班里前幾名的位置。
上世紀7.、80年代都是這樣的學校
后來劉伯明當上航天員后,也延續(xù)了愛動腦子的習慣,每次智力競賽,他都會積極參與,并且會取得好名次,哪怕教官提出一些刁鉆和費腦細胞的問題,他都能對答如流。由于他的優(yōu)異表現,在此后對他進行類似競賽的時候,對他實行了“免提”,也就是不用提問,直接過。
雖然劉伯明愛動腦子,學習上也有一套方法,卻在初中中考的時候翻車了,原因是當地的師資力量有限,在讀初中的時候,只學習了半年的英語,到中考的時候,考了個零分。
即使英語考了零分,但是劉伯明還是靠其他學科的優(yōu)異成績,進入到當地一所重點高中上學,其彪悍的實力可見一斑。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先進事跡篇四
近日,山東淄博市沂源縣張家泉村老戰(zhàn)士朱彥夫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連日來,時代楷模朱彥夫的事跡引發(fā)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朱彥夫挑戰(zhàn)生命極限、一心為民的精神信念,感動了很多人。無手無腳、沒有左眼、沒上過幾天學的朱彥夫,卻一直堅持讀書、看報紙、寫日記。最近,朱彥夫的部分日記曝光。
1963年12月(節(jié)選)。
在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內心發(fā)生了激烈的矛盾:是死去好還是繼續(xù)活著好?活著嗎,艱難如山,寸步難移,在全部生活的歷程中,都充塞著每行必遇的困難、阻礙和煩苦。小則吃飯穿衣,大則行走旋作,以至工作與斗爭,都每每依次橫在我的面前。這樣下去,對黨和國家、人民和自己,都不可能有什么好處。死去嗎,這是違背人民利益、毫無價值的犧牲。
這些難題,這些復混煩思的難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多起來。為革命、為生活而斗爭的視線,漸漸暗淡、模糊了。如果說,在殘廢以后還曾以勉強的精神,在農村為革命事業(yè)做了一點事情的話,那只是出于這樣的想法:這可以消磨靜臥、孤坐所帶來的郁悶沉默狀態(tài),用以彌補前功未完的缺額。
當我讀到為人民服務這篇文章的時候,心情恍然急劇地跳動起來: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此刻,我的心象一棵久枯失育的草,得到陽光和空氣的溫慰一樣,頓時舒展開來,逐漸返青了。這句偉大寶貴的話,正好說到我的內心深處,我正是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困難而沒有看到全局的光明前途,對困難喪失了斗爭的勇氣,把視線固定在一個小的死角里。
一個人只要有生命,就會發(fā)光,就能以他所散發(fā)出來的光熱,去改造他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去幫助和改造他周圍群眾的落后思想。
_武裝了我使一個在別人看來只能清享厚福終身,毫無生息作為,甚至連吃飯喝水都應由別人捧碗相喂的人,重新振作起精神,拿起另一種斗爭武器。
一個共產黨員,只要還有生命,就能有作為。
我有嘴能說,有眼能看,有假肢能走動,有胳膊會寫字這就是我與階級敵人、工作困難以斗爭的有力武器。在_的指引下,我決心以這種武器,排除萬難,努力奮斗,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yè)!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先進事跡篇五
于敏之子于辛代為領獎。
于敏,中國科學院院士,89歲,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1944年考入北京大學,1951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進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開始參與科學家錢三強組織的氫彈技術理論探索。
對于業(yè)界公認的“中國氫彈之父”這一美譽,于敏本人并不樂意承受:“核武器是成千上萬人的事業(yè),必須精誠團結,密切合作,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毕啾容^,他更喜歡“國產土專家”的稱謂,因為在中國核物理的幾位開創(chuàng)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沒有留學背景的人。
89高齡的他沒來“感動中國”的舞臺,兒子于辛代他接過了獎杯。主持人白巖松問起老人家的近況,于辛回答:“父親最大的愛好是看書?!眴柶鹄先思耀@獎之后的感受,于辛說:“他覺得自己已經老了,他更希望年輕人獲這個獎?!?/p>
于敏的低調正是其座右銘“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折射。應國家需要,他于上個世紀60年代放下即將取得重大成功的原子核理論研究,從零開始投入氫彈的研制。相比原子彈,氫彈性能更優(yōu)越,為了粉碎核大國的武力威脅,中國必須要擁有自己的氫彈。
1967年6月17日,中國首次空投氫彈爆炸成功。從突破原子彈到突破氫彈,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前蘇聯用了6年零3個月,而中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核武器的跨越式發(fā)展,為新中國的和平建設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成功的喜悅只能藏在心里,出于保密的需要,哪怕是對最親近的家人,于敏也不能透露自己是做什么的。30年隱姓埋名之后,直到1999年,于敏才第一次公開露面,被授予“兩彈一星元勛”。又過了16年,2015年1月9日,他第二次公開露面,摘得國家最高科技獎桂冠。
他已經習慣隱匿在鮮花和掌聲的背后?!耙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強國的事業(yè)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边@既是他的淡然,更是他的超然。
【頒獎詞】。
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礪就了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氣初成,一句囑托,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蕩滌了人心。
2、為霞尚滿天:最美鄉(xiāng)村教師朱敏才、孫麗娜。
支教貴州的外交官朱敏才夫人孫麗娜。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婦朱敏才、孫麗娜并沒有選擇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來到貴州偏遠山區(qū)義務支教。
他們將義務支教作為新生活的支點,也是圓了自己未圓的夢--1965年從貴州大學英語系畢業(yè)時,朱敏才填寫的志愿是到貴州山區(qū)當一名英語老師,而國家的統一分配讓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來是小學教師的孫麗娜,因為跟隨丈夫常駐外國使館而不得不放棄心愛的工作,她總覺得當老師還沒當夠。
把光鮮靚麗的西裝和禮服留在北京,背上簡單的行囊,他們來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個孩子,在他們之前,這兒只有一名代課老師。
盡管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但條件之艱苦還是超出了他們的預料。他們的臥室跟男廁所共用一面墻,夏天臭氣熏天,孫麗娜晚上要戴著兩層口罩才能睡覺。高原強烈的紫外線照射讓孫麗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視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暫停綜合征等危險疾病,山區(qū)濕冷的氣候又讓他得上了風濕病。這里缺醫(yī)少藥,朱敏才干脆硬扛著。為省下錢購買教學器材和孩子的學習用品,那條大窟窿連著小窟窿的秋褲,他們都不舍得扔,縫縫補補接著穿。
這些年,夫婦倆行了上萬公里,支教了5所鄉(xiāng)村小學,不僅為學校新開設了外語、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還募集善款350多萬元,為孩子們建了電腦教室和學生食堂。偏遠的山寨因為他們的出現而看到了希望,他們也因為孩子們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滿足,“整個寨子都飄著他們朗讀的讀書聲,那聲音太美了?!?/p>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貴州山區(qū)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孫麗娜一起,接受“最美鄉(xiāng)村教師”的頒獎。談起未來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還能動,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讓孫麗娜沒有想到的是,僅僅一個月之后,丈夫就因突發(fā)腦溢血被送進了遵義縣人民醫(yī)院。突然見不到朝夕相處的朱老師了,孩子們總是問:“朱老師什么時候回來呀?朱老師您快點好起來吧!”
穿一件充滿生機的綠色上裝,孫麗娜來到“感動中國”的舞臺,含淚接過屬于他們夫婦倆的榮譽。她帶來了丈夫的近況:“他右半邊還沒有知覺,但神智開始清醒,可以連著說兩三個字了?!被氐胶⒆觽冎虚g,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
當朱敏才、孫麗娜夫婦將大愛灑向山間的時候,江蘇江陰的村鎮(zhèn)和河南鄭州的隴海大院同樣因為超越親情的大愛而溫暖如春。
【頒獎詞】。
你們走過半個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駐足,你們要開一扇窗,讓孩子們發(fā)現新的世界,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夕陽最美,晚照情濃,信念比生命還重要的一代,請接受我們的敬禮。
3、量與江海寬: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趙久富。
移民搬遷帶頭人趙久富。
趙久富是移民搬遷的帶頭人。2010年,南水北調移民工作正式開始,湖北十堰市鄖縣余嘴村被定為首批搬遷的移民試點村。家園難舍,故土難離,鄉(xiāng)親們戶看戶、村看村、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誰也不愿意主動搬遷。村支書趙久富是黨員,又是村干部,還是一名退伍軍人,盡管他的家沒有被劃進移民版圖,但他必須帶好這個頭。他說服自己的愛人:“說話辦事鄉(xiāng)親們都看著咱,為了國家南水北調工程我不能拖后腿。”
2010年4月30日,搬遷的這天,趙久富含淚告別80歲高堂,帶61戶村民前往600公里外的黃岡。趙久富本打算把新家安頓好之后就接父母過來一起住,然而這卻成了他一生的遺憾。2013年,老父親突發(fā)疾病,當趙久富從黃岡趕回老家時,父親已經永遠閉上了眼睛。
【頒獎詞】清水即將漫過家園,最后一次,把紅旗在墻上摩平,你帶領鄉(xiāng)親們啟程,車輪移動的瞬間,心間隱痛,不敢回望,怕牽動一路哭聲,五十年間,兩度背井離鄉(xiāng),我們的老支書,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發(fā)高堂。
4、涓滴見滄海:江陰炎黃張紀清。
化名“炎黃”的慈善老人張紀清。
在“感動中國”的歷史上,出現過兩個代表城市良心的符號,一是2006年度青島的“微塵”,二是這一屆的“炎黃”。
1987年,江陰祝塘鎮(zhèn)政府收到一筆用于敬老院建設的捐款,捐款人署名“炎黃”,1000元的捐款金額幾近于當時一個人一年的工資。此后27年間,貧困學生、希望小學、敬老院、地震災區(qū)都陸續(xù)收到了署名“炎黃”的捐款。
“炎黃”到底是誰呢?當人們在大街上舉著“尋找'炎黃'”的牌子,當“炎黃”漸漸成為江陰的慈善符號,當代表愛心的“炎黃陳列館”落成,“炎黃”本人卻千呼萬喚不出來。
2014年11月,有位叫張紀清的老人在郵局匯款時突然暈倒。散落的匯款單暴露了他的秘密。人們發(fā)現,他就是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炎黃”!
今年74歲的張紀清出身清苦,曾是改革開放后鎮(zhèn)上的首個萬元戶。這些年,為了多做善事,他的房子越換越小,從3間變成2間,又從2間變成1間。
“一不小心”暴露了身份,他還有點苦惱,“唉!沒有隱藏好?!碑攧e人為他的善舉點贊時,他搖搖頭:“這都是小事,能幫就幫一把吧?!?/p>
在鄭州的隴海大院,正是鄰居的你幫一把,我?guī)鸵话?,讓高位截癱39年的高新海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氣。
25歲那年,高新海因脊髓炎突然癱瘓。命運的打擊接踵而來:1983年,家里的頂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親患結腸癌;1997年,大哥患肺?。?005年,父親患上老年癡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繼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
當不幸剛開始籠罩這個家庭的時候,大院里的鄰居們就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一個自發(fā)形成的愛心群體自覺承擔起照顧他的義務--洗澡、理發(fā)、下床??生病時,大家不分晝夜輪流在床前守候。推開他那扇從不上鎖的門,就是鄰居們共同的家。
這并不僅僅是出于同情,高新海的樂觀和頑強也是鄰居們收獲的精神力量。39年來,這樣的愛心接力已經傳了老中青三代。
【頒獎詞】。
一個善良的背影,匯入茫茫人海,你用中國人熟悉的兩個字,掩蓋半生的秘密,你是紅塵中的隱者,平凡的老人,樸素的心愿,清貧的生活,高貴的心靈,炎黃不是一個名字,是一脈香火,你為我們點燃。
5、愛子心無盡:失聰兒子的陪讀媽媽陶艷波。
失聰兒子的陪讀媽媽陶艷波(右)。
【先進事跡】兒子楊乃彬8個月大的時候因病失聰,從此,這個黑龍江的三口之家,為兒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條異常艱辛的路。
陶艷波本不敢眺望太遙遠的未來。她先是去北京學習唇語,回來后不厭其煩訓練兒子。整整3年,當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媽--”從兒子嘴里說出時,陶艷波和丈夫相擁而泣。兒子7歲那年,她毅然辭掉工作,隨兒子一起走進了小學校園。她決心以自己的陪讀,為兒子贏得與健全孩子同樣的教育。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四年級,整整16年,陶艷波成了楊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學的課程相對容易,陶艷波面臨的考驗在于體力。課間,她得陪著孩子們蹦蹦跳跳。上課時,為了不影響后面的孩子聽講,她坐在一張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課下來,累得腰酸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師的口型,急得滿頭大汗。為了讓兒子跟上進度,陶艷波必須把上課的內容全部記下來,課后,放慢速度再給兒子講一遍。
乃彬小學六年級時,陶艷波和丈夫傾盡家財,為他做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初中三年,陶艷波既要學習越來越難的功課,還要給兒子進行聲音訓練。2008年,乃彬收到重點高中錄取通知書的那天,陶艷波笑了,班主任卻抱著她哭了:“這3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接下來的高中三年。復雜的方程和定律,讓年過40歲的陶艷波學得異常吃力?!叭绻也欢?,他就更不懂了?!睘榱俗寖鹤涌忌洗髮W,陶艷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學生,“一下課就纏著老師問問題,有些題目一想就是一宿。”
2011年,失聰的楊乃彬終于走進了大學校門。“別家的孩子19歲考入大學,我家的孩子也是19歲考入大學?!闭f起自己的兒子,陶艷波充滿自豪。
如今,乃彬已經是個懂事的男子漢,為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他勤工儉學,為同學提供快遞服務。他那青春的臉龐,洋溢著自信的微笑。
當道路越走越寬,48歲的陶艷波會在今后的日子里,給自己訂立什么規(guī)劃么?“感動中國”的采訪環(huán)節(jié),主持人敬一丹提醒陶艷波:“比如旅游啊,美容啊??”陶艷波并不接茬,又把話題回到兒子身上:“我的希望就是,他以后能夠融入社會。兒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蹦缸觽z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媽媽好》,聽力受限的乃斌無法找準音調,但這依然是最讓人動容的演唱。在舞臺上唱歌,這是乃彬打小的心愿,也是媽媽幫他圓了又一個夢想。
母子倆能收獲今天的成功和榮譽,離不開一個人--乃彬父親的全力支持,“感動中國”也把他請到了現場?!凹热簧滤?,就要對他一輩子負責。”陶艷波和丈夫的堅定共識,支持著他家走過風雨,走向陽光。
【頒獎詞】。
愛子心無盡。他的四周寂靜下來,你的心完全沉沒,除了母愛你一無所有,但也要橫下心來和命運爭奪,十六年陪讀,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讓他聽見這世界的輕盈,也聽見無聲的愛。
6、大漠獵鷹:木拉提·昔日甫江。
“大漠獵鷹”木拉提·西日甫江。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區(qū)一名公安民警。和田是暴力恐怖斗爭的前沿陣地,面對艱巨繁重和復雜危險的維穩(wěn)任務,木拉提·西日甫江與犯罪分子機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數十次將暴恐犯罪活動粉碎在預謀之中,他也因此被當地群眾譽為“大漠獵鷹”。
2014年4月,木拉提獲得重要情報,一伙隱藏在和田農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彈,準備實施多點連環(huán)襲擊。秘密偵查發(fā)現,暴恐分子有很強的反偵查意識,布置了大量機關,還在制爆窩點的內部和周邊預埋了遙控啟爆的炸藥,事情一旦敗露,就打算和警察同歸于盡。情況緊急,木拉提和戰(zhàn)友們沒有猶豫,在摸清位置、確定時機后,果斷行動,擊斃了歹徒。當場搜出了200多枚自制炸彈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殺傷力巨大的汽油炸彈和人體炸彈。
“你當時怕不怕?”“感動中國”主持人白巖松問木拉提·西日甫江。
“也怕?!?/p>
“那你為什么沖在前面?”
“因為我已經有老婆有孩子了,可很多年輕人還沒有成家,還沒有自己的孩子?!边@個38歲漢子的樸實回答,令全場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木拉提”在維語中是“夢想”的意思。木拉提·西日甫江的夢想有兩個:一是當一名優(yōu)秀的警察,這是他一生要追求的目標;二是讓和田更加祥和,大家都去那里旅游。
【頒獎詞】。
鋼的意志,鐵的臂膀,每天都在與死亡的狂沙較量,危險無處不在,你用胸膛作盾牌,為了同胞的安寧,你選擇了翱翔,高飛的獵鷹,你絕不孤獨,因為你的身后是人民。
7、忘己愛蒼生:用心溫暖麻風病患者的醫(yī)生肖卿福。
肖卿福,男,66歲,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皮防所支部書記、皮防科科長,一位麻風病醫(yī)生。
一說到極具傳染性的麻風病,許多人都會心生畏懼。42年前,當他第一次走進了江西唯一一個麻風病康復村——于都縣安背村時,他一夜沒睡,連床都不敢碰,蹲在地上一直到天亮。
但醫(yī)生的職責讓他留了下來。42年間,他獨立確診、治療麻風病新發(fā)、復發(fā)患者300多人,矯正康復手術100多例,從未出過醫(yī)療事故。經過肖卿福和他的同行的共同努力,麻風病患病率從1966年的每10萬人中23.5人下降到2009年的十萬分之0.5。2010年,貢獻突出的肖卿福榮獲了麻風病防治領域的最高獎——馬海德獎。
退休后,肖卿福依然閑不下來。他堅持每周到鎮(zhèn)上出診一次?!爸灰∪诵枰?,我就要幫他們。”
【頒獎詞】。
偏見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莊圍困,你來的時候,心里裝著使命,衣襟上沾滿晨光,像一名戰(zhàn)士,在自己的陣地上頑強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溫暖驅趕絕望,醫(yī)者之大,不僅治人,更在醫(yī)心,你讓陽光重新照進村莊。
8、仁孝行于家:癱瘓老爹的孝順女兒朱曉暉。
癱瘓老爹的孝順女兒朱曉暉。
在黑龍江這片黑土地上,與陶艷波的舐犢之情所不同的是,女詩人朱曉暉為我們講述的是反哺之恩。
剛過40歲就頭發(fā)灰白、十幾年沒買過新衣服、整日洗洗涮涮??這樣的朱曉暉很難讓人將她和詩聯系在一起。
但她又確實是詩人,16歲起發(fā)表詩歌,大學畢業(yè)后在報社工作。2002年,父親突患腦梗癱瘓在床,從此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
“父親最疼我,我一定要讓父親活下去?!睘榱讼ば恼樟细赣H,朱曉暉辭職、借債、賣房賣車。不堪重負的丈夫帶著孩子離開了這個家。生活的苦難全壓在了朱曉暉的肩上。
父女倆在社區(qū)的一個車庫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3年。女兒天天給父親擦身、翻身,父親從未得過褥瘡。兩人生活的唯一來源是父親每月1000多元的養(yǎng)老保險,除去治病的開銷所剩無幾。為維持生活,朱曉暉放下面子去菜市場撿拾別人不要的菜。
“剛開始也有一點點委屈的感覺,但是一看見我爸活著,每天還能跟我爸爸聊聊天,我就覺得很快樂?!币股钊遂o時,朱曉暉會在燈下鋪開一張紙,寫寫詩,一年也能寫個百十首,父親常常是詩中的主角。
“每天看著東升西落的太陽在守望著父親讓我明白這樣的日子會久久的存在不能讓堅強的身體倒下要勇敢的尋找生命的活力”詩歌賜予她力量,讓她抬頭面對生活的所有贈予。
在“感動中國”之前,朱曉暉的孝心故事感動了當地一家孔子學堂的師生。每個周末,朱曉暉在這里當志愿者老師。師生們隨她來到那間車庫,孩子們背著《三字經》,唱唱跳跳表演節(jié)目,還排著隊,仰著一張張稚嫩的小臉,湊到病榻前親一親爺爺那張溝壑縱橫的臉。當一老一少兩張臉龐在短片中定格時,其帶來的心靈沖擊勝過任何言語和教材。
【頒獎詞】。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的溝坎,命運百般擠兌,你總咬緊牙關,寒風帶著雪花,圍攻最北方的一角,這小小的車庫,是冬天里最溫暖的宮殿,你病中的老父親,是那幸福的王。
9、憂國不謀生:材料科學先驅師昌緒。
師昌緒的獎杯與渦輪葉片。
師昌緒,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兩院院士,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材料科學先驅。
1948年,師昌緒赴美留學。50年代開始,師昌緒為爭取回國,進行了長期斗爭。1955年6月,師昌緒回國,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從1957年起便負責“合金鋼與高溫合金研究與開發(fā)”成為中國高溫合金開拓者之一,領導開發(fā)中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自主開發(fā)這一關鍵材料技術的國家。
師昌緒對國家科技政策的制訂及科技機構的設置和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倡導并參與主持了中國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國材料領域發(fā)展規(guī)劃。師昌緒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享有很高聲譽,多次擔任國際材料領域學術會議主席或顧問。
他時常說,他已經90多歲了,還有兩件事需要盡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為科普事業(yè)多做事。中國的科普工作還沒有完善,大眾需要更多的科學知識。二是希望在大飛機工程材料科學方面做點事。只要材料不過關,他決不罷休。
2014年11月10日晨7時7分,師昌緒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歲,李克強總理聞訊委托工作人員打電話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親屬表示慰問。
“作為一個中國人,就要對中國做出貢獻,這是人生的第一要義?!彼畛Uf的這句話,雖然樸實無華,卻凝聚著一位飽經滄桑的老知識分子大半個世紀以來投身科學事業(yè),矢志報國的赤子情懷。
在“感動中國”頒獎典禮現場,屬于他的那尊獎杯被放在燭光和白玫瑰花前--于2014年11月10日仙逝、享年96歲的他,將在天堂里接過這份榮譽。“這讓我覺得很欣慰?!睅煵w的夫人通過短片替老伴兒發(fā)來獲獎感言,“我們每個人,能夠一心為國,兢兢業(yè)業(yè)做好自己的事,將來都可以感動中國?!?/p>
“一心為國,兢兢業(yè)業(yè)”,這是師昌緒一生的寫照。2011年1月12日,本報記者曾來到他的居所,記錄下這位耄耋老人的音容笑貌。坐在一幅“九旬創(chuàng)得千秋業(yè),百歲更慶萬世功”的書法對聯前面,他目光如炬,中氣十足:“哪里需要發(fā)展,怎么發(fā)展對中國有利,我就敢干!”
正是這樣的赤子情懷,他于上個世紀50年代不畏艱辛,從大洋彼岸的美國留學歸國,于60年代立下軍令狀研制出航空發(fā)動機最關鍵的空心渦輪葉片,成為中國高溫合金的開拓者。他于2000年組織兩院論證,將制造大飛機列入中長期規(guī)劃。九十多歲了,他還天天去自然科學基金委上班,編輯《材料大詞典》,并為國家新材料的開發(fā)和利用獻計獻策。
那天,他好幾次強調:“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生來就得為國家作貢獻,這是我唯一的目的?!彼炎詈蟮墓夂蜔崛糠瞰I,不折不扣達成了他唯一的目的,盡管沒有等來那副對聯所說的“百歲更慶萬世功”,但他的人生同樣因為純粹而沒有遺憾。
【頒獎詞】。
八載隔洋同對月,一心挫霸誓歸國,歸來是你的夢,盈滿對祖國的情,有膽識,敢擔當,空心渦輪葉片,是你送給祖國的翅膀,兩院元勛,三世書香,一介書生,國之棟梁。
10、愛意滿園:鄭州市二七社區(qū)有個和諧的老院落,隴海大院。
二七區(qū)隴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在農場插隊時,突患急性橫貫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癱,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覺。隨后,命運的打擊接踵而來:1983年,家里的頂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親患結腸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05年,父親患上老年癡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繼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
當不幸開始籠罩這個家庭的時候,大院里的鄰居們就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一個自發(fā)形成的愛心群體自覺承擔起照顧他的義務——洗澡、理發(fā)、上車下床??生病時,大家不分晝夜輪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從沒間斷。
年夜飯到高新海家吃,這個傳統有好多年了。高新海說:“不光是年夜飯,遇到世界杯、歐洲杯等大賽時,我家也是鄰居們聚在一起看球的地方,其實,我知道,鄰居們就是為了陪陪我,怕我寂寞,跟我說說話。”如今,高新海學會了騎電動三輪車,他用這輛三輪車免費接送社區(qū)趕著去辦急事的人,誰著急上班,誰趕著去火車站,誰要去醫(yī)院看病,高新海聞訊會立馬趕到。
隴海大院的故事在當地群眾中反響強烈,2010年榮登中國文明網“中國好人榜”,榮獲2008年河南“十大愛心集體”、2011鄭州市“首屆慈孝集體”、2012年“感動鄭州”愛心集體,2013年該事跡被翻拍成電影《好好的活著》。
【頒獎詞】和風春滿園。一場愛的馬拉松,長跑三十九年,沒有終點,一座愛的大院,滿是善良的人,溫暖的手,真誠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離不棄的深情,鴿子飛走了還會回來,人們聚在一起,就不再離開。
特別致敬:中國援非醫(yī)療隊。
中國援非醫(yī)療隊。
醫(yī)者仁心,為了病人的需要,抗擊埃博拉病毒中國援非醫(yī)療隊同樣冒著被感染的危險,飛過半個地球,奉獻了自己的醫(yī)術和愛心。今年,“感動中國”特意設置了“特別致敬”環(huán)節(jié),把敬意獻給了醫(yī)療隊的每一位成員。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先進事跡篇六
聶海勝出生于1964年,老家在湖北棗陽。在那個年代根本沒有“人口觀念”,所以父母連著生了8個孩子,聶海勝排行老六。
家里條件不好,再加上一共10張嘴等著吃飯,所以聶海勝經常能體會到餓肚子的滋味。
而且,聶海勝經常穿姐姐們的花衣裳,還惹得不少同學嘲笑他。
不過,即使餓著肚子,也沒耽誤他調皮搗蛋。小時候的聶海勝可是遠近聞名的捉魚摸蝦小能手,有時一次能摸上來十多斤。
當然,他是逃課出去的,這些“戰(zhàn)利品”當然不敢?guī)Щ丶摇S谑?,他就帶到同學家,跟同學一起分享。
魚蝦用清水煮了,再撒一把鹽,在那個年代可是絕頂的美味了。
面對生活的窘迫,聶海勝深諳“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所以他一直學習非常好。以至于在初中時,還獲得了一個“數學王”的稱號。
當時,考試滿分是100分,老師說最先交卷的人能多得5分,聶海勝就成了每次都考105分的那個人。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先進事跡篇七
北京時間20__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點火發(fā)射。此后,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tài)良好,發(fā)射取得圓滿成功。
北京時間20__年9月16日8時56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實施分離。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已在空間站組合體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
20__年9月17日13時30分許,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反推發(fā)動機成功點火后,安全降落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qū)域。
頒獎詞。
發(fā)射入軌著陸,九天探夢一氣呵成,追趕并跑領跑,五十年差距一載跨越,環(huán)宇問天探月逐夢,五星紅旗一次次閃耀太空,中國航天畢將行穩(wěn)致遠。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先進事跡篇八
他的人生很“壯美”
朱彥夫有一句名言:“與其腐爛,不如燃燒?!彼释笊詮?,寧要一天的自理,不要永恒的護理!戰(zhàn)士在戰(zhàn)場上英勇殺敵是英雄,在尋求生活自理這個新戰(zhàn)場上,同樣不能夠當孬種!
失肢者的潛能,只有從嘴巴上開發(fā)!他如果想要走向社會,首先要渡過“寫字關”。他沒有手,沒有腳,而且眼睛看不清楚,嘴巴含不住物(兜不住涎水)。
他練習過很多次,終于可以用嘴寫字了。只是神經失控,補皮彈性差,張合吃力,需要逐步適應。他用假腿倚住桌棱,躬腰低頭,張大嘴巴咬住筆桿,筆尖在舌口的搓托下,在紙上徐徐蠕動。每一筆,每一劃,都是兩片嘴唇和舌頭一翹一收、一伸一縮、一探一動指揮的結果。
寫著寫著,口涎順筆而下,流到筆尖,洇在紙上,同落紙未干的墨跡融合,成了一灘灘淡灰色污漬。銜筆久了,口勁小了,寫著寫著,“呱嘰”——筆掉了!那就歇一歇,再銜再寫。短短十幾分鐘內,鋼筆滑掉十多次,累得汗流浹背,也就能夠寫成幾個字。寫出來的字大得怪異,既不像漢字,又不像外文,只有自己認得出、看得懂。
他說:“只要活著,只要有信念,就沒有啥做不到的?!彼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把一切獻給黨》、《牛虻》。為了教育、激勵后人,他用嘴銜筆,用殘肢抱筆,歷時7年,創(chuàng)作完成兩部震撼人心的自傳體長篇小說《極限人生》、《男兒無悔》,被譽為“中國當代保爾”。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先進事跡篇九
楊振寧在7歲的時候來到清華園,在這里一共住了8年。當時的附小叫成志小學,里面有兩個“大頭”,一個是楊振寧楊大頭,一個是俞平伯的兒子俞大頭。
楊振寧小時候,至少不是一個最守規(guī)矩的孩子。據他自己說,清華的每一棵樹他都爬過。
中學是在絨線胡同上的,就是現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個學校當時只有不到300個學生。這時候,當北大數學教授的父親楊武之已經知道兒子學數學的能力很強。他當時如果教兒子解析幾何和微積分,兒子一定學得很快,會使他十分高興。可是他沒有這樣做,而是在初一與初二之間的那個暑假,請雷海宗教授介紹一位歷史系的學生教楊振寧學《孟子》。所以在中學時代楊振寧就可以背誦《孟子》全文。
楊武之喜歡圍棋和京劇,但并不去培養(yǎng)兒子這些方面的興趣,下棋可以讓兒子17顆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國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數千年,一脈延”,“中國男兒,中國男兒……”等。
對于父親書架上的許多英文和德文數學書籍,楊振寧常常翻看。因為外文基礎不夠,所以看不懂細節(jié),每次去問,楊武之總是說:“慢慢來,不要著急。”
上課念書的時候,楊振寧喜歡東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頓寫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講的是20世紀到那個時候為止,所發(fā)現的一些新的物理學的一些現象與理論。他頓時被激發(fā)出了極大的興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親、母親開玩笑,說將來要得諾貝爾獎金。
楊振寧在抗戰(zhàn)勝利的1945年夏天離家赴美國求學。那天清早的細節(jié)至今歷歷在目:“父親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黃包車,到東南郊拓東路等候去巫家壩飛機場的公共汽車。離家的時候,四個弟妹都依依不舍,母親卻很鎮(zhèn)定,沒有流淚。”
“到了拓東路父親講了些勉勵的話,兩人都還鎮(zhèn)定。話別后我坐進很擁擠的公共汽車,起先還能從車窗往外看見父親向我招手,幾分鐘后他即被擁擠的人群擠到遠處去了。車中同去美國的同學很多,談起話來,我的注意力即轉移到飛行路線與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去。等了一個多鐘頭,車始終沒有發(fā)動。突然我旁邊的一位美國人向我做手勢,要我向窗外看,驟然間發(fā)現父親原來還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著長袍,額前頭發(fā)已顯斑白??匆娝麧M面焦慮的樣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熱淚,一時崩發(fā),不能自已?!?/p>
“1928年到1945年這17年時間,是父親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階段。古人說父母對子女有‘養(yǎng)育’之恩,現在不講這些了,但其哲理我認為是有永存的價值的。父親介紹我接觸了近代數學的精神,給了我不可磨滅的印象?!?/p>
40年以后楊振寧這樣寫道“我的物理學界同事們大多對數學采取功利主義的態(tài)度。也許因為受我父親的影響,我較為欣賞數學。我欣賞數學家的價值觀,我贊美數字的優(yōu)美和力量;它有戰(zhàn)術上的機巧與靈活,又有戰(zhàn)略上的雄才遠略。而且,奇跡的奇跡,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結構?!?/p>
無論如何,父親與兒子的分別,是人生之中最順理成章、最令人惆悵,最刻骨銘心的分別。
此一去,三疊陽關,唱到千千遍。23歲的楊振寧也許沒有想到,他真的應驗了12歲時的戲言,為中國人拿回了第一個諾貝爾獎。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先進事跡篇十
但是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省下住宿費和伙食費,他選擇走讀,對于現在很多學生來說,走讀相對住讀來說,要更舒服和愜意,因為不用擠在幾個人的宿舍中,還有家里父母做好的可口飯菜。
但是對當時的劉伯明來說,走讀是一項體力和毅力的雙重考驗,因為他的家距離學校有10幾公里,每天往返一趟,要跑20、30公里,在東北的冬天,溫度達到零下20多度,騎著自行車5點多鐘出門,天還沒亮就趕往學校,而在天黑放學后,再騎著自行車返回家中。
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劉伯明可以說靠著一股驚人的毅力,完成了高中的學業(yè),他丟棄了調皮和貪玩,一心撲在學習上,那個在中考時候英語考了零分的少年,在高中的時候,英語卻在班級里名列前茅。
1985年,空軍飛行學院來學校招飛行員,劉伯明還是想著為家里減輕負擔,他瞞著家人偷偷的報名,而原因就是飛行學院不用交學費。
當時很多人都踴躍的報名,但是因為要求文化水平和身體素質要求比較高,其他報名的人都被刷掉,只有劉伯明由于學習成績優(yōu)異,加上高中幾年寒暑不休的騎行上學,鍛煉出一副好身體,無論是學習成績還是身體素質都異常的優(yōu)秀,成為學校里唯一被選上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