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美學散步讀后感美學散步讀后感篇一
美學散步,是一本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思想的精要篇章的集合。
一開始就被這書名吸引,如此詩情畫意的名字,但,美學與散步如何揉合?
當我隨便翻翻,發(fā)現(xiàn)這與別的美學著作很不同:一般的美學著作,總是晦澀艱深,但這本書卻用詩一般的語言,寫出了中國美學的精髓。就像書名一樣,這本書用散步的感覺寫美學,文字自由自在,風格無拘無束。
書里的文章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屬于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的特征。因此,閱讀這部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
這本書確實讓我有所收獲,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進行藝術的欣賞,令這個美學門外漢的我,很形象生動了解關于美學的冰山一角。
我便以書中的“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這章中關于意境境界的部分,來說說我的看法。
正如這章的引言所說,世界是無窮盡的,生命是無窮盡的,藝術的境界也是無窮盡的。就中國藝術方面——這中國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貢獻的一方面——意境。
那首被譽為意境中經典詩篇,元人馬致遠的那首《天凈沙》小令:“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前四句完全寫景,著了末一句寫情,全篇點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棖觸無邊的詩境。
在一個藝術表現(xiàn)里情和景交融互滲,因而發(fā)掘出最深的情,一層比一層更深的情,同時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層比一層更晶瑩的景。景中是情,情從景生。
意境,是“情”與“景”的結晶品。意境,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而出現(xiàn)種種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樣的美。
(1)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群共存互愛的關系,而有倫理境界;
(3)因人群組合互制的關系,而有政治境界;
(4)因窮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
(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倫理境界主于愛,政治境界主于權,學術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jié)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chuàng)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折射是無所謂美的。所以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
所以中國藝術家不滿足于純客觀的機械式的模寫,而總是要在對對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調。
正是中國意境藝術區(qū)別于其他民族,才顯出中國藝術精神的最精采、最動人的篇章。
而在這部書里其他部分,宗白華用他細膩的筆觸與心靈,帶領讀者與中國及西方那些偉大藝術家一同散步,等歸來,便發(fā)覺自己的心靈亦得到了升華與凈化。
美學散步讀后感美學散步讀后感篇二
《美學散步》里給我印象較深的是以下內容:詩、畫的美及兩者的關系、書法、音樂和建筑、國外的雕塑,以及藝術意境和從藝術中反映出來的哲學理念。作者的文字流利、內容豐富優(yōu)美、見解獨到。
關于詩和畫的分界,作者認為:詩傳畫外意。詩留給人更深長的想象空間,他列舉了達芬奇用了四年時間畫出的蒙娜麗莎的眼睛。有時候詩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就像一些攝影作品的題目一樣,能夠拔高藝術作品境界。另外,詩還能詠時間,而畫只能捕捉瞬間。
悠悠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中國各門傳統(tǒng)藝術(詩文、繪畫、戲劇、音樂、書法、建筑)往往相互影響,甚至相互包含(如詩文、繪畫中可以找到園林建筑藝術所給予的美感或園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園林建筑藝術又受詩歌繪畫的影響,具有詩情畫意)。作者將中國傳統(tǒng)的美感或美的理想(詩歌、繪畫、工藝美術等)歸納為兩類:芙蓉出水的美和錯采鏤金的美。其中,魏晉六朝是一個轉變的關鍵。陶淵明的詩顧愷之的畫王羲之的字都是一種自然可愛的美,漢賦、明清的瓷器、京劇舞臺上濃厚的彩色的美是錯采鏤金的美。作者極推崇魏晉,因為這之前—漢代—在藝術上過于質樸,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統(tǒng)治于儒教;這時代之后—唐代—在藝術上過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道、佛三教的支配。晉人的美,是這全時代的最高峰,傾向簡約玄澹、超然脫俗。
埃及、希臘的建筑、雕刻是一種團塊的造型,中國古代的繪畫不重視立體性,而注意流動的線條,把形體化成為飛動的線條,著重于線條的流動,因此使得中國的繪畫帶有舞蹈的一位。國外的很多畫家、雕刻家注重光和影,中國話卻是線的韻律,光影都不要了。這一定程度上受到中筆墨的影響。西方畫家是由幾何、三角構成透視學的空間,,而中國畫是詩意的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空間。西洋在埃及、希臘以來傳統(tǒng)的畫風,是在一幅幻現(xiàn)立體空間的畫境中描出圓雕式的物體,特重透視法、解剖學、光影凹凸的暈染。中國畫法不重具體物象的刻畫,重意境。西畫的透視法是畫家立在地上平視的對象;中國畫的透視法是提神太虛,從世外鳥瞰的空間立場。中國畫的空間構造,既不是憑借光影的烘染襯托,也不是移寫雕像立體及建筑的幾何透視,而是顯示一種類似音樂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間感型。
歌德說:建筑是冰凍住了的音樂。中國的建筑、園林、雕塑中都潛伏著音樂感—即所謂韻。中國園林建筑喜歡用生氣勃勃的動物形象,飛動之美,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重要特點。相較而言,希臘建筑的雕刻,多半用植物葉子構成花紋圖案,中國的植物花紋直到唐代以后才逐漸興盛起來。中國慣用園林來處理空間美感,如天井、院子。園林中的設計除了“游”中“望”,還可以“借景”。山水是詩人畫家書寫情思的媒介,藝術境界不是一個單層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現(xiàn),而是一個境界層深的創(chuàng)構。中國人愛在山水中設置空亭一所,作為山川靈氣動蕩吐納的焦點和精神聚集的處所。靜穆的關照和飛躍的生命構成藝術的兩元,也是構成“禪”的心靈狀態(tài)。
美學散步讀后感美學散步讀后感篇三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結集出版的美學著作。一般的美學著作總是艱深、晦澀、術語多,但這本書卻用詩一般的語言寫出了中國美學的精髓。就像書名一樣,這本書用散步的感覺美學,文字清新淡雅。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自己從他解放前后的三十多篇美學論文中精選出來的文集。文集主要分二個部分:其一,主要是總論的談美的問題和文藝中的空靈與充實;其二,主要是以西方美學思想的營養(yǎng),體味中國的藝術精神、特別是莊子的散文、魏晉的人格美以及中國詩、書、畫、音樂的藝術意境;其三,主要是對外國美學家和藝術家的評論以及詩歌方面的專論。
作者用他的這種一以貫之的看法引導我們去欣賞中國的詩歌、繪畫、音樂,尤其是中國的書法。中國人哀樂的情感能在書法里表現(xiàn)出來,像在詩歌、音樂里那樣。別的民族寫字還沒有能達到這種境地的。作者認為,寫西方美術史,往往拿西方各時代建筑風格的變化來貫串,中國建筑風格的變遷不大,不能用來區(qū)別各時代繪畫雕塑風格的變遷。而書法卻自殷代以來,風格的變遷很顯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術史中的地位,憑借它來窺探各個時代藝術的特征。
一個人看到的景色是否美好,多半和此人得心境由關,也可以說景色的美否是由心來決定的。心也會限制視野,但同時,洗滌、凈化過的心靈也會因為心境的提升而看到更美、各廣闊的世界。我們從外界的事物上學習加深對世界的理解,對美的感悟,從而在再次面對著世界時能了解地更深,看地更透徹。生命就是美。某一事物是否是美的,那是人的一個主觀判別,不是屬于事物的屬性。美永遠是主觀世界里特有的產物。因此,我們也不能說美是什么,只能說什么是美的;也可以說,美不在于物的本身,而在于物給人的感受。生命帶來了美,有生命的地方就必然存在著美。
《美學散步》中每篇文章皆是珍奇的寶石,折射著理性與感性的光輝,或論詩與書法,或論音樂與舞蹈,或論建筑與雕塑,乃至代表著整個宇宙之美的事物,“愿每個心靈豐沛的人都能讀一讀她”。
美學散步讀后感美學散步讀后感篇四
任何一個愛美的中國人,任何一個熱愛中國藝術的人,都應該讀這部書——《美學散步》。
(1)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群共存互愛的關系,而有倫理境界;
(3)因人群組合互制的關系,而有政治境界;
(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
(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倫理境界主于愛,政治境界主于權,學術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jié)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chuàng)形象而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折射是無所謂美的。
所以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意境是情與景的結晶品。所以中國藝術家不滿足于純客觀的機械式的模寫,而總是要在對對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調。靜穆的觀照和飛躍的生命構成藝術的兩元。于是,中國藝術意境的創(chuàng)成,即須得屈原的纏綿悱惻,又須得莊子的超曠空靈。纏綿悱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萬物的核心,所謂“得其環(huán)中”。超曠空靈,才能為鏡中花,水中月,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所謂“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不但是盛唐人的詩境,也是宋元人的畫境。“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這兩句話表出了中國藝術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唐宋的詩詞、宋元的繪畫莫不如此。中國那些最偉大的藝術品的境界,都植根于一個活躍的、至動的而有韻律的心靈。作者用他的這種一以貫之的看法引導我們去欣賞中國的詩歌、繪畫、音樂,尤其是中國的書法。中國人哀樂的情感能在書法里表現(xiàn)出來,像在詩歌、音樂里那樣。別的民族寫字還沒有能達到這種境地的。作者認為,寫西方美術史,往往拿西方各時代建筑風格的變化來貫串,中國建筑風格的變遷不大,不能用來區(qū)別各時代繪畫雕塑風格的變遷。而書法卻自殷代以來,風格的變遷很顯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術史中的地位,憑借它來窺探各個時代藝術的特征。比如魏晉的書法,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父子,就是魏晉人簡約玄澹,超然絕俗的哲學美的具體體現(xiàn)。藝術的欣賞是為了形成藝術的人格,而魏晉人的人格美,正是中國藝術史區(qū)別于其他民族,顯出中國藝術精神的最精采、最動人的篇章。這個時代之前,思想定于一尊,藝術過于質樸;這時代之后,思想受儒佛道合流的支配,藝術過于成熟。只有這幾百年間,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思想上的大自由。晉人的美,是這全時代的最高峰。晉人發(fā)現(xiàn)了山水的美,王羲之說:“從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彼麄冿L神瀟灑,不滯于物。而對于哲理的探索,卻是一往情深,王戎說“情之所鐘,正在我輩”,顧愷之畫絕、才絕、癡絕,癡絕尤不可及。晉人向外發(fā)現(xiàn)了自然,向內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虛靈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淵明、謝靈運的山水詩好,是由于他們對自然有那一股新鮮發(fā)現(xiàn)時身入化境、濃酣忘我的趣味。他們是用心靈在體味自然。晉人之美,美在神韻。神韻可說是“事外有遠致”,不粘滯于物的自由精神,比如目送歸鴻,手揮五弦。這是一種心靈的美,擴而大之可以形成一種鎮(zhèn)定的大無畏精神。美之極,則雄強之極。王羲之書法人稱字勢雄逸,如龍?zhí)扉T,虎臥鳳闕。淝水大捷植根于謝安美的人格 與風度中。枕戈待旦的劉琨,橫江擊楫的祖逖,勇于自新的周處,都是千載而下懔懔有生氣的人物。
這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有生氣,活潑愛美,美的成就極高的一個時代。這是一種唯美的人生態(tài)度,還表現(xiàn)在以下兩點,一是把玩現(xiàn)在,在剎那的現(xiàn)量里求極量的豐富與充實;二是美的價值寄于過程本身,不在于外在的目的,所謂“無所為而為”的態(tài)度。比如王子猷大雪夜忽憶戴安道,即乘小船就之,經宿至門即返,人問答曰:“吾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宗白華認為這種寄興趣于生活過程本身而不拘泥于其目的,顯示了晉人唯美生活的典型。在這部書里,宗白華用他抒情的筆觸,愛美的心靈引領讀者去體味中國和西方那些偉大藝術家的心靈,去體味那些風流瀟灑的晉人的心靈,待得我們散步歸來,發(fā)覺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升華與凈化。
美學散步讀后感美學散步讀后感篇五
當我把《美學散步》從圖書館給借回來后,發(fā)現(xiàn)它的內容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樣:全是專業(yè)術語而且文謅謅的學術著作,而是文辭優(yōu)美、洋溢著藝術靈性和詩情的美學奇葩。
閱讀這本書確實是一種享受,宗白華先生用他抒情的筆觸、透徹的感悟引領讀者體味中西藝術的精髓,待我們“散步”歸來,就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靈和靈魂得到了很好的凈化和升華。宗白華先生用自己的心靈和靈魂感受著世間萬物,并用行云流水般流暢美妙的文字將其訴諸筆端。在宗先生看來,散步是自由的,但并不因此就絕對是非邏輯的,亞里士多德在“散步”中建立了體系性思想,莊子在“散步”中領悟到了宇宙的玄妙,達·芬奇在散步中捕捉到了美的真諦。在各種美學現(xiàn)象和藝術門類之間,“散步”是梳理美學、藝術學思想、親近藝術靈動的方法;在中西美學之間,“散步”是凸顯中國傳統(tǒng)美學個性精神的方式。
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思想生成和發(fā)展于中國面臨軍事和學術危機的特殊的歷史時期,古老的祖國既面臨政治、軍事的壓力,又面臨學術的危機。在排山倒海的“西化”風潮中,他并不隨波逐流,堅持以中國傳統(tǒng)的美學為根基,以西方思辨的成果為參照,凸顯對中國古典美學的梳理和闡發(fā)。
他在用他自己的看法引導我們去欣賞中國的詩歌、繪畫、音樂。他曾坐在《蒙娜麗莎的微笑》前默默領略了一小時,我不禁為宗先生對藝術對美近乎癡狂的態(tài)度而慚愧,在這個燈紅酒綠的繁華社會中,已經很少有人可以有著這么平靜的心態(tài)去欣賞藝術。我不但要吸取宗白華先生的美學知識,也要學習宗白華先生對待藝術的那種態(tài)度。
在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一文中,提到:“一切藝術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趨向玉的美:內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但是這種光彩是極絢爛又極平淡?!庇纱丝梢姡瑢τ谲饺爻鏊拿篮湾e采縷金的美,宗白華先生更加偏向于前者。
如果要我在這兩種美中做選擇,我也會選擇前者,因為芙蓉出水的美真實而且天然。正如中國的`水墨畫和西方的油畫相比,我更喜歡中國的水墨畫的淡雅和簡單,其實詩詞畫都類似,有時候太滿了反而不妙,要懂得適當?shù)牧舭撞攀歉呤帧?/p>
宗白華先生在發(fā)現(xiàn)美的時候,態(tài)度既是超脫的,又是入世的,他為我們讀者展示了一個極美的人生和宇宙,這里充滿了親切感和家園感,宇宙之大,無非虛實相生,美無處不在。宗白華先生從一丘一壑中發(fā)現(xiàn)了“宇宙是無盡的生命,豐富的動力學”。也發(fā)現(xiàn)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圓滿的和諧”。英國詩人勃萊克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天堂”正是這種景致的準確描繪。
沒有一種以天地為廬而又悠然自足的博大情懷,沒有一種能澄清以觀道的空明澄澈。宗白華先生如在拈花微笑間頓悟了一切靈光的高僧,中國美學遇到他真可謂幸運,他學貫中西,中國美學特色被熔煉出并標舉,最終被貫入了一種深沉摯厚的生命意識。
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折射是無所謂美的。
我們要從宗先生成功的學術研究中吸取營養(yǎng),在積極吸納西方文化有益成果的同時,立足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大力凸顯民族文化的個性精神,也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文化因其獨特的個性魅力在世界文化之林彰顯出奪目的光彩。
美學散步讀后感美學散步讀后感篇六
最近讀到一兩本關于美學的書籍,我慶幸自己能夠想到讀它們,因為在此之前對于美學我是個門外漢(現(xiàn)在也不算內行),更不了解到底什么是美。讀易先生的《破門而入——講美學》,才知道美學不是教你“裝房子、買衣服、交女朋友”,而是相當大的一個社會科學,它原本是在各藝術門類學科之上的學科,是個統(tǒng)領。抽象而枯燥其實才是美學研究的特點,因此西方美學的大家也都是哲學家,比如柏拉圖、蘇格拉底,還有康德和黑格爾。既然美學也是哲學,她就必定具備哲學求真理的特點,但什么是才是真正的'美,如同哲學里其他問題一樣,往往是沒有統(tǒng)一答案的。雖然易先生講的深入淺出、幽默風趣,讀此書我仍然費力,因為它需要一顆極其抽象的哲學的頭腦。
真正有點感覺的是讀宗先生的《美學散步》。此書較為具體,如同書名,仿佛是在美學的境地里做一次心靈的散步,詩樂書畫,悠哉美哉,還可收獲良多。正如他在前言里說到的:散步的時候可以偶爾在路旁折到一枝鮮花,也可以在路旁拾起別人棄之不顧而自己感興趣的燕石。無論鮮花或燕石,不必珍視,也不必丟棄,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說這兩本書究竟與我與中秋又何干呢?不,我想真正對美有困惑的人,是看得出來干系的。宗先生在“美從何處尋”這章中,講到了尋找美的兩種方法:“移我情”和“移世界”。移我情就是改造我們的情緒和思想,使之能夠發(fā)現(xiàn)美并創(chuàng)造的表達美,以成為藝術?!拔覀兊那楦幸涍^一番洗滌,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厲害計較才能發(fā)現(xiàn)深度的美?!币剖澜缇褪歉淖兪澜绲默F(xiàn)象,使它能夠成為美的對象。比如月亮,就常常被用來美化世界。雖然宗先生一直強調美是客觀存在的,但在我看來,無論移我情還是移世界,都將是人為的主觀的對美的探尋。
當代社會機器轟鳴、網絡發(fā)達,人們早已沒了賞月的閑情,更別說這晚無月的中秋。問題是這樣的美境就丟失了嗎?如果所有的物質我們都看不到美,一切都只是原子分子,那么“世界是不是就變成了灰白色的骸骨,機械的死的過程了?”都市人常常要么困惑生活無趣,要么只顧忙碌焦慮,無法發(fā)見身邊的美,為什么呢?“我們在自己的心里找不到美,那么就沒有地方可以發(fā)現(xiàn)美的蹤跡!”如果一個人情感波折、思想矛盾,恐怕嘗到的是苦悶,而不會是美,所以,“忘掉自我,忘掉自己的情緒的波動、思想起伏,不把自己關在狹小的心的圈子里,不只是在自己的心里而是到廣闊天地里去尋找美”,我們才能真正找到美。
這大概是我這樣的都市人去找這樣的書來讀的原因吧!
美學散步讀后感美學散步讀后感篇七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結集出版的美學著作。一般的美學著作總是艱深、晦澀、術語多,但這本書卻用詩一般的語言寫出了中國美學的精髓。就像書名一樣,這本書用散步的感覺美學,文字清新淡雅。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自己從他解放前后的三十多篇美學論文中精選出來的文集。文集主要分二個部分:其一,主要是總論的談美的問題和文藝中的空靈與充實;其二,主要是以西方美學思想的營養(yǎng),體味中國的藝術精神、特別是莊子的散文、魏晉的人格美以及中國詩、書、畫、音樂的藝術意境;其三,主要是對外國美學家和藝術家的評論以及詩歌方面的專論。
作者用他的這種一以貫之的看法引導我們去欣賞中國的詩歌、繪畫、音樂,尤其是中國的書法。中國人哀樂的情感能在書法里表現(xiàn)出來,像在詩歌、音樂里那樣。別的民族寫字還沒有能達到這種境地的。作者認為,寫西方美術史,往往拿西方各時代建筑風格的變化來貫串,中國建筑風格的變遷不大,不能用來區(qū)別各時代繪畫雕塑風格的變遷。而書法卻自殷代以來,風格的變遷很顯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術史中的地位,憑借它來窺探各個時代藝術的特征。
一個人看到的景色是否美好,多半和此人得心境由關,也可以說景色的美否是由心來決定的。心也會限制視野,但同時,洗滌、凈化過的心靈也會因為心境的提升而看到更美、各廣闊的世界。我們從外界的事物上學習加深對世界的理解,對美的感悟,從而在再次面對著世界時能了解地更深,看地更透徹。生命就是美。某一事物是否是美的,那是人的一個主觀判別,不是屬于事物的屬性。美永遠是主觀世界里特有的產物。因此,我們也不能說美是什么,只能說什么是美的;也可以說,美不在于物的本身,而在于物給人的感受。生命帶來了美,有生命的地方就必然存在著美。
《美學散步》中每篇文章皆是珍奇的寶石,折射著理性與感性的光輝,或論詩與書法,或論音樂與舞蹈,或論建筑與雕塑,乃至代表著整個宇宙之美的事物,“愿每個心靈豐沛的人都能讀一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