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教學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教學的有序進行。教案的編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每個教案都有其獨特之處,你可以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及反思篇一
比較圖形的面積主要還是讓學生學會觀察,數格子是一種方法,但在數之前也應該兩個圖或一個圖的特征,再采用較為簡單快捷的方法進行比較,這樣既快又不容易出錯。
本節(jié)我設計了,說一說、想一想、練一練、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重點是想一想,讓學生掌握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體驗圖形形狀的變化與面積大小的關系。因此,在處理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我以輕松的話題引入主題,通過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探索欲望。
重點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比較的,它們依據是什么,當發(fā)現學生的比較方法獨特時及時給予鼓勵,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自信心。但在在找面積關系時,圖形面積間的關系是相當地多,使得學生匯報了多種情況,甚至在教師喊停后,有些學生還意猶未盡,學生會說很好,但這樣顯得有些混亂,使一些不愛思考的同學聽得云里霧里,針對一情況,有些困惑,怎樣采能讓各層次的學生都積極參與進來,從而達到教學的有效。
《比較圖形的面積》這一課是以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依據學科體系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整合計算機信息技術,采用以自主探索為主、合作交流、多媒體演示驗證等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掌握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根據已掌握的知識和自己的認知水平,在每位學生都經過充分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后,再以小組活動的形式展開交流討論,放手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比較的方法,體現了方法的多樣化。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課本節(jié)我設計了,說一說、想一想、練一練、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重點是想一想,讓學生掌握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體驗圖形形狀的變化與面積大小的關系。因此,在處理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我以輕松的話題引入主題,通過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探索欲望。適時引導學生發(fā)現大屏幕中5副圖形面積大小之間的關系,初步探索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借助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來研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為探索課本主體圖的13副圖形面積之間的關系做好鋪墊。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fā)是激起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于是我采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課本的主體圖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當課本主體圖的13副圖形以多媒體課件形式出現在大屏幕的時刻,多媒體課件的生動形象吸引著學生,同學們睜大了雙眼,努力的尋找著,渴望發(fā)現更多的奧秘,我及時提出指導性建議,要求先觀察判斷圖形面積之間存在的關系,再使用學具動手操做驗證,并作好記錄以便交流。目的是抓住一切機會培養(yǎng)訓練學生的數學思想。經過每一位學生充分的動腦觀察,動手操作的自主學習。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掌握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進一步體會到圖形的形狀不同,但面積都相等。在學生全班匯報交流時,注意面向全體學生,盡可能的給更多的學生展示自我樹立自信的機會。重點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比較的,它們依據是什么,當發(fā)現學生的比較方法獨特時及時給予鼓勵,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自信心,同時,也為學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臺,體現了比較圖形面積大小方法的多樣化。學生真正成為個性充分發(fā)展的學習的主人。當我使用多媒體課件逐一演示驗證學生的發(fā)現時,同學們緊盯大屏幕,屏住呼息,等待自己的發(fā)現和方法得到證實,與此同時全體學生又經歷了一次發(fā)現和比較方法的全過程,同時感性認識也得到了提升。在練一練節(jié)中,我讓學生應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面積大小比較的方法,體會圖形的變化與面積大小的關系,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計算機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它的直觀演示,符合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活動;它的形象、生動,吸引著每一位學生的眼球,從心靈深處迸發(fā)出一種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學生學習趣盎然,求知欲望高,課堂氣氛活躍。
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不足的地方。如練一練時,對習題缺乏沿深,假如能對習題加以沿深這樣即可以突出練習的目的。又可以為還沒有掌握的學生提供再一次學習的機會??傊诮窈蟮慕虒W中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應變能力,把教學工作搞的更好。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及反思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借助于學生熟悉的事物,從不同角度對1億進行感受,發(fā)展學生的數感;能用倍比法或歸一法幫助解答有關1億的問題,能借助計算器處理較復雜的數據。
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猜想、討論、計算等過程,初步獲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借助數學方法來解決,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愿意與他人合作,與人交流,發(fā)展共同解決問題的良好品質;增強環(huán)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fā)展數感。
教學難點:如何借助小數估計大數。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一份、天平秤、大米。
學生:計算器、書本、尺子。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課題。
1、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
2、學生猜測。
3、驗證猜測師:誰說的更接近實際情況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師:原來第28格的米粒有這么多,你們猜對了嗎?
師:我們就把這些米四舍五入到億位,看成1億粒。
二、實際操作、初步感知。
1、猜測1億粒米有多少大臣要把1億粒米帶回家??墒?億粒米到底有多少呢?
(板書:1億粒米有多少)。
2、設計方案師:這只是我們的猜測,1億粒米究竟相當于多少?你們能證明自己的猜測嗎?想一想,可以怎么證明呢?如果學生回答不出來,教師引導:通常我們都用什么來表示大米的多少?你們能不能想想辦法來計算一下1億粒米的質量呢?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可能的情況:把1億粒大米稱一下先稱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億,算出1億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關系算)先稱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數,最后乘1億,算出1億粒大米的重量。
3、教師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選擇一種方案計算出1億粒大米的質量,請寫出計算過程以方便后面的匯報,可以用計算器來幫助計算。
4、學生分組計算。
5、各組匯報結果,教師板書,感受1億粒米的多少。
6、延伸:師:剛才我們知道了1億粒米重2噸(多媒體出示問題)我國有13億人口,如果每個人每天節(jié)約1粒米,全國每天就能節(jié)約__________粒米,相當于_________噸。學生口答,師:每人每天只要節(jié)約一粒米,全國就能省下那么多米,我們以后可要愛惜糧食啊!
7、小結方法:師:剛才我們研究1億粒米有多重,誰能說說看我們是怎么研究的?學生說教師小結方法:
三、合作探究、再次體會。
1、剛才我們研究了一億粒米,你們還想研究哪些有關1億的問題呢?
3、學生活動:4人為一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每個小組任意確定一個問題進行探究。
4、各組匯報研究結果,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四、課件欣賞。
1億米有多長地球赤道的周長為40066.449千米,1億米相當于繞地球兩圈半。如果汽車每小時行駛70千米,1億米要連續(xù)行駛1429個小時左右,大約需要2個月。飛機每小時可以飛行800千米,1億米大約要連續(xù)飛行125小時,只要5天多。宇宙飛船每小時可以飛行50000千米,1億米宇宙飛船僅需要2小時。?1億張賀卡有多少浙江省總人口約5000萬,如果平均每年每人消費2張賀卡,就需要1億張賀卡,相當于砍伐25000棵大樹!這些大樹所占的森林面積相當于我們10個校園那么大呢!身體里的“1億”一個正常人平均每分鐘心跳75下,1億次心臟跳動是一個正常人大約926天(2年半左右)心臟跳動的次數。據統(tǒng)計,1個10歲左右的兒童皮膚表面大約有1億個微生物,尤其以皮膚褶皺處及指尖上為多。一個成年人每毫升血液中平均有500萬個紅細胞,20毫升血液(約重20克)里就有1億個紅細胞。
五、小結歸納。
1、現在在你心目中1億有多大?
2、誰能給今天這堂課取個題目?(板書課題)。
3、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學生通過思考后用自己的語言回答出本節(jié)課的所思所感(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給以恰當的評價。
如學生回答:“知道如何估算”“通過學習知道了1億是一個很大的數”等等都可以)教師小結:其實在我們的身邊,像1億這樣的大數還有許許多多,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收集一些相關的資料。
六、布置作業(yè)三題中任選一題:
(1)收集比1億還大的數及相關資料。
(2)收集比1億還大的數,并設計出自己的方案,與同伴比一比,看看誰的方案更能讓人深切感受到這個數有多大。
(3)寫一篇《1億到底有多大》的數學小日記。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jié)數學實踐活動課。在學生認識和掌握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由“億以內數的認識”和“億以上數的認識”兩個部分組成。生活中大數廣泛存在,對大數的認識既是萬以內數的讀寫鞏固和擴展,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之一。從萬以內數的認識到億以內數、億以上數的認識,是學生數概念的又一次擴充。但由于1億這個數太大,學生很難結合具體的量獲得直觀感受。學生在讀、寫大數時常常出現錯誤,這往往與數的概念不清楚、數的感受不豐富有關。因此在“大數的認識”這一單元后,安排這個綜合應用,旨在使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經歷猜想、實驗、推理和對照的過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億這個數有多大。
讓學生通過對具體數量的感知和體驗,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數的意義,建立數感。數學是一門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教學設計中,我力求體現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體現循序漸進與啟發(fā)式的教學原則。教學在教師的引導下,創(chuàng)設情景,通過開放性問題的設置來啟發(fā)學生思考,在范例研究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合作實驗感受1億這個數有多大,體會和感受大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對于大數的感受。
(1)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展數感。
大數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教學以故事《錫塔應得多少麥粒》引入,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的展示出麥粒由少到多的變化,直觀反映出學生對數的認識由小到大的過程的變化。開放性問題“你能猜測一下1億粒麥粒大約有多少嗎?”則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的學習活動。
(2)聯系生活,培養(yǎng)數感。
1億這個數太大,學生很難結合具體的量獲得直觀感受。小學生的思維正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fā)展,根據這個特點,聯系小學生生活中的事物,通過對比,引導學生在生活實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充分感受1億這個數有多大,則可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課件中,從身邊的數據、長度資料、面積資料、時間資料、重量資料等五個方面,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這樣一些具體、與學生密切聯系的材料,使學生對數形成一個鮮明的表象,并且在遇到相似情境時,在頭腦中出現一個具體的參照物,同時這些又是綜合知識的介紹,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等教育的滲透。這樣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既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數學,熱愛生活的情感,又發(fā)展了學生的數感。
(3)小組合作,加強交流,數感是一種心靈的感受,具有強烈的選擇性,它與學生的個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同一數學情境中,有的學生反應敏捷,有的學生則不得要領。這些表現都直接指向于個人的數學氣質。議一議、做一做、寫一寫、評一評……“智慧出在手指尖上”、“靈感產生于思維碰撞中”、動作交流、語言交流,合作分工的形式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共同啟發(fā),共同進步。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及反思篇三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認識線段、射線和直線,了解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平行與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關系,讓學生提出并解決問題,會用三角尺和直尺畫已知直線的垂線和平行線。
2、充分讓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想象、動手操作能力,發(fā)展學生初步的空間概念。
教學重難點:
理解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位置關系。
教具學具:課件、三角板、直尺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
師生談話:同學們,你們去過威海市的劉公島嗎?劉公島每年吸引著無數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為了方便游客,市政府決定從合慶修一條通往劉公島的大橋。小明的爸爸擔任了此項工程的設計工作,請同學們來看一下叔叔設計的大橋圖。學生認真觀看情景圖。
二、自主探索,體驗情感。
(一)學習探究線段、射線、直線。
1、學生觀察情景圖,說一說從圖中看到了什么,弄清圖中包含的信息。
2、小組匯報交流整理的結果。
3、師生總結:這幅設計圖,就是通過畫出許多條不同的線來設計的。
4、請學生觀察,這些線還有什么特點?
5、師:誰能說說怎樣畫出這些不同的線?學生板演。
7、在動手畫圖的過程中,引出射線(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直線(線段向兩端無限延長)的學習。
(二)學習探究相交與不相交。
3.在小組內說一說你的想法。
生說:(課件演示)。
4.師小結:同學們真棒!據它們的位置關系分成了相交和不相交(板書)的兩類,今天我們這節(jié)課就把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一起來研究不相交的兩條直線。
5.在數學上,把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互相平行,其中一條直線就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平行線。
(三)觀察思考,尋找平行。
1.生活中的平行現象隨處可見,你能從這幾幅圖中找到互相平行的線嗎?
(課件演示)。
2.你能在生活中找到互相平行的例子嗎?(學生說)。
3.看來平行與我們的生活真的是息息相關,只要同學們平時留心觀察,就一定能夠發(fā)現。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其實在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當中,也藏著平行線呢,你能找到它們嗎?課件出示相關平面圖形:
說一說這些平面圖形的哪條邊與哪條邊是互相平行的?
4.師小結:剛才我們初步認識了平行,知道了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平行現象。
(四)動手操作,畫出平行。
2.(課件演示)。
4.自己畫一畫,師巡視,對部分學生給予指導。
5.請個別學生上來展示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你是怎么畫的。
6.展示一個同學畫的,生介紹畫法。
三、歸納總結,回顧知識。
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相交互相平行四、教學反思。
“平行與相交”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和角的特性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jié)課主要讓學生弄清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重點理解互相平行的概念。由于這節(jié)課數學概念較多,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針對本課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老師確定了教學指導思想: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體驗,從而掌握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整節(jié)課,以學生的觀察、分類,動手創(chuàng)作,畫平行線為主,使學生透過現象尋求事物之間的聯系,在知識探究的過程中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與空間想象能力,又把知識點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提高了學習興趣,增強了信心。
1、有效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節(jié)課的學習從畫面中找紅色直線入手,直接進入純數學知識的研究氛圍,帶領學生進行空間想象,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吸引、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將圖片上的幾組直線進行分類,通過小組交流、匯報、辯論等活動,幫助學生在復雜多樣的情況中逐步認識了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2、精細化的“預設”,成就了精彩的“生成”。
細節(jié)成就課堂的完美,只有充分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我在處理“兩條直線看似不相交實為相交”的情況時,通過讓學生討論、分類、調整、延長等活動,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其實這樣的兩條直線也是相交的,只不過沒有把它相交的部分畫出來;在突破“同一平面”這一難點時,追問的細節(jié)使學生對難點的理解水到渠成,“把兩根小棒想象成兩條直線,讓它們無限延長,會相交嗎?”意在引發(fā)學生認知上的沖突,當學生確認不相交時,又追問:“那它們就是互相平行了?”意在進一步理解平行,學生認為也不是互相平行時,反問:“這是怎么回事呢?”意在克服思維定勢,使學生對“同一平面”的認識更為深刻。
3、精心設計的練習,把握了新知的訓練點和拓展點。
除了從幾何圖形中找,我還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平行的現象。生動的實例伴隨著教師的介紹,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這些練習形式,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平行概念的理解,拓展了知識面,使學生克服了在數學學習中容易產生的枯燥感。
綜觀整節(jié)課,我非常重視與學生之間真誠地交流,悉心地傾聽,積極地引導,合理地調控,學生的勁頭很足,思維被激活,情感被激勵,精彩表現不斷出現,可以說,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及學習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發(fā)展。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及反思篇四
前幾天聽了一位四年級老師上的課《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學會了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基礎上遷移而來的。課上老師把課堂調控得有聲有色,學生也學得有滋有味。
生1:我用5×6×23算到一共有690人參加比賽。
生2:我用23×5×6也算到一共有690人參加比賽。
師:能說說你們的想法嗎?
生1:我是這樣想的,先用5×6算到全校一共有幾個班,再乘23就算到一共有690人了。
生2:我是這樣想的,先用23×5算到一個年級一共有多少人,再乘6就算到一共有690人了。
生:會,23×5×6=23×(5×6)。
師:請你仔細觀察這條等式,你知道“=”左右兩邊的算式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嗎?
生1:乘數是一樣的。
生2:它們的計算結果一樣。
生3:它們的計算結果一樣,但是它們的運算順序不同。
生4:老師,我能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們的乘數不變,運算順序不同,思路也不同,但是它們的計算結果是相同的。
生:(a×b)×c=a×(b×c)。
課上到這兒,似乎順理成章,師生合作得很和諧,課堂氣氛也十分活躍,這節(jié)課是一節(jié)概念課,學生該掌握的`知識點從學生的反饋來看應該都掌握得不錯??墒锹犞傆X得還缺了些什么,反復想了想,豁然開朗。我們都知道“數學來自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而這個環(huán)節(jié)缺少的就是數學的應用,以上的教學中,我們能學會知識,但是卻體會不到知識的價值,而這恰恰是數學課要給予學生的極其重要的東西,究其實質,這節(jié)課的真正意義正是讓學生學會知識去應用知識,體會乘法結合律給日常生活中的計算帶來簡便的數學價值。所以,在第二次的教學中,在學生得出乘法結合律的字母式之前,教師作了如下設計,課就顯得厚重得多了,從中學生能體會到乘法結合律的應用價值。
生:當然是23×(5×6)簡單。
師:為什么?
生:因為先算5×6正好算到整數,這樣算比較好算。
生:(a×b)×c=a×(b×c)。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及反思篇五
教材分析:《大地的話》是一首現代詩,詩人運用擬人的手法把大地擬人化為母親,抒寫了大地母親博大的胸襟以及無私奉獻的精神。詩歌語言通俗,學習難度低,學生在欣賞詩詞的同時更好地體味了大自然的魅力,感受語言情趣,也能夠繼續(xù)以“大地”或者其他人稱向所有她想與之對話的對象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也就是能夠做到仿照文本,繼續(xù)文本內容。
學情分析:通過三年多的學習,學生已養(yǎng)成了課前預習的好習慣,大多學生能夠在自學中掌握生字,運用多種方法理解新詞。我還鼓勵學生在自學中能夠針對課文中的某段話、某個詞發(fā)表自己有個性的感受,并隨手寫在書上以備與他人討論交流。我班學生特別喜歡詩歌,因此在教學中不必給學生做過多瑣碎的講解,學生就能讀中感悟,讀中理解。學完后指導學生進行仿寫,然后組織展示,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
教學目標:
1、準確認讀課文中的三個生字,掌握寫字表中的八個生字,重點指導“蕊”的寫法。
2、注重朗讀,感悟詩歌的內容,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背誦,體會詩中蘊含的大地母親的無私奉獻的精神。
3、能夠仿照詩歌續(xù)寫,獨立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入情入境。
教師直接板書“大地”,激活學生思維,思考:同學們,一看到這個詞你想到了什么?
(這是個十分個性化的寬泛的問題,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答案也就不同,學生回答時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接著板書完課題,再預設大地會與誰對話的問題導入新課。
(學生已經預習課文了,這個問題可以幫助教師檢查學生對課文的預習情況。)。
二、讀通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盡量將課文讀通。
2、生字出示生字、詞。
吐蕊一嘟嚕枝丫筑巢驅趕嫌寶藏。
學生“開火車”領讀生字。學生質疑有沒有不理解的詞語。
3、指名讀課文,說說大地在和誰說話?
三、細讀詩歌、品讀賞析。
本篇詩歌共分5小節(jié),前4節(jié)內容淺顯易懂,故在教學設計中應以讀為主,使學生通過閱讀能夠較為深刻的感受文本所表達的中心思想,使學生能夠自己有效和真情的與文本對話。故在設計品讀詩歌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以各種不同的閱讀方式和有效的指導,讓學生能夠自主感悟,自發(fā)抒情,自然續(xù)情。設計以下兩個環(huán)節(jié):
(一)進入角色,以讀悟情。
1、教師出示課文內容,配樂范讀。
[設計意圖:將學生帶入情境,產生強烈的朗讀欲望。]。
2、用心的默讀以下課文的前四段,看看大地都想和種子、飛鳥、游魚和小草說什么?并選出其中的一節(jié)練讀。在讀流利的同時,盡量將大地的話讀懂。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及反思篇六
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本著“學貴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不斷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去探究、發(fā)現新知識的奧妙,從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積極探究的活動中掌握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fā)展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規(guī)律進行探究活動是這節(jié)課設計的主要特點之一。學生對三角板上每個角的度數都比較熟悉,從這里入手,先讓學生算出每塊三角板上三個內角的和是180°,進而引發(fā)學生猜想:其他三角形的內角和也是180°嗎?接著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任意畫出不同類型的三角形,通過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測量誤差)。再引導學生通過剪拼的方法發(fā)現各類三角形的三個內角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角。然后利用課件演示進一步驗證,由此獲得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結論。這一系列的活動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必要的基礎。最后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逐層加深。在練習的過程中,既激發(fā)了學生主動解題的積極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又兼顧到了智力水平發(fā)展較快的學生。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三角板。
教學過程。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及反思篇七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等方法,加深對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的感性認識。
2、初步認識這些圖形之間的關系,同時通過對圖形的分解與組合,初步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教學重點:
通過各種方法弄清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征,并能進行判斷。
教學難點:
圖形的分解與組合。
教學方法:引導探究法。
教學準備:長方形、正方形紙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把下列圖形的題號填入相應的括號內。練習一。
長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圓()。
2、用小棒分別擺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個。
二、新授。
1、取出事先準備好的兩張長方形紙,如讓學生思考,兩個這樣的長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樣的圖形呢?學生動手操作發(fā)現兩個這樣的長方形可拼成一個正方形,也可拼成一個長方形。
2、出事先準備好的四個小正方形,讓學生想一想有幾種擺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擺出幾種圖形。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手畫)。
4、完成教科書p4、4。
5、請學生拿出若干個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分組合作,自由拼擺圖形,充分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
三、鞏固練習。
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及反思篇八
1、學生操作: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再用電線繞一繞。
2、反饋:
把具代表性的三種不同情況的貼在黑板上。為了便于研究,給標上序號。
(圍成的貼三個、圍不成的各一個,)。
3、同桌討論思考:假如我們把吸管看成三角形的三條邊,也就是三條線段。同樣的一根線段,任意剪成三段,為什么1、2、3號能圍成三角形,而4、5號卻圍不成呢?課件演示.
4、交流并作第一次。板書:三角形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邊。
5、嘗試:出示4厘米、10厘米、5厘米的三條線段。
符合兩邊和大于第三邊,能圍成三角形嗎?
6、第二次:板書:任意(較短)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
7、自學:書上是怎樣說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的,自學書本第82頁。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及反思篇九
1、使學生知道三角形任意(較短)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
2、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的過程,通過猜想—實驗—結論的方式,感受數學在學習、生活中的作用。
3、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想像、猜測,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提高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發(fā)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
教學難點:判定兩條線段的和等于第三條線段時能不能組成三角形。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及反思篇十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
師:這些是我們早已認識的平面圖形,那么你們知道長方形有什么特征嗎?(學生匯報: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有四個角,且四個角都是直角)。
師:這四個角一共是多少度?(360°)。
師:你是怎么算的?(90°×4=360°)。
師:請看大屏幕。(課件演示三條線段圍成三角形的過程)三條線段圍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內形成了三個角(課件分別顯示出三個角的弧線),我們把三角形里面的這三個角叫做三角形的內角。
師:通過剛才的回憶,同學們知道長方形四個內角的和是360°,那么三角形的內角和又是多少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究三角形的內角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學過的平面圖形,喚醒學生的認知。借助長方形四個角都是直角的特征,學生通過計算很容易知道長方形的內角和是360°,從而質疑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這樣以問題情境開始,既豐富了學生的感官認識,又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及反思篇十一
1、引入談話。
師:今天我們繼續(xù)應用分數的混合運算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板書課題:整理與練習(2)。
2、完成“探索與實踐”第5題。
(1)理解第(1)小題題意。
師追問:你準備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先畫線段圖)。
(2)學生演示畫法。
指名在實物投影上畫出線段圖。
(3)集體評價,列式計算。
(4)學生根據計算結果,畫出長方形。
師追問:你準備怎樣畫?
(5)理解第(2)小題題意。
(6)怎樣求現在長方形的面積?
學生獨立計算,并求出現在長方形面積是原來的幾分之幾。
3、完成“探索與實踐”第6題。
(1)理解題意。
師追問:你準備畫長寬是多少的長方形,小組討論確定長方形。
(2)嘗試練習畫出現在長方形的長和寬及面積。
(3)算出現在長方形的面積是原來的幾分之幾?
(4)小組匯報交流。
比較上面兩題的計算結果,你有什么發(fā)現?學生互相說,集體匯報。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探索與實踐中加深對分數四則混合運算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解。]。
二、評價與反思。
1、理解每一條評價指標的意思。
2、學生逐條自我評價。
3、交流匯報。
讓學生說說自己在這方面做得怎么樣?有哪些成功的經驗,還有哪些不足?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評價與反思中能自我檢討,逐步提高能力。]。
三、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你有什么感想?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總結中收獲知識,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板書設計。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及反思篇十二
教學過程:
我在黑板上給孩子們抄了一首劉禹錫的《望洞庭》,指導學生朗讀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導背誦。一節(jié)課,不僅學會了教材上的古詩,還積累了課外書上的古詩一首。這樣的課堂拓展,教一帶一,既充實了教學內容,又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如何讓情境教學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整節(jié)課都活躍在老師悉心創(chuàng)造的氛圍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環(huán)節(jié)莫過于教學設計了,在設計整堂課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礎上老師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作靈感,就如同導演設計一個好的劇本一樣,讓學生像演員一樣在你創(chuàng)造好的劇本中積極主動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時又有自己靈活發(fā)揮和再度創(chuàng)造的空間,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教學目標:
(1)體會開頭和結尾的聯系。
(2)說說為什么中彩那天父親打電話的時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時刻?(理解這個“富有”的特殊意義)。
教學反思:
在閱讀過程中,通過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獨立、自主地發(fā)現問題,再通過搜集與處理相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活動,經歷探索過程,獲得知識與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一個開放的、主動的探究學習過程,學生的收獲是多元的,從知識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諸方面獲得了整體發(fā)展。在學習《中彩那天》中,圍繞解決“難題”,開展爭辯探究:(1)道德難題是一個什么難題?(生:獲獎汽車是留給父親自己呢,還是給庫伯。)(2)到底給誰呢?同意給父親的舉手,同意給庫伯的舉手。(3)讀書找理由,意見一致的可一起學習。(4)你們打算從哪些方面(角度)展開爭辯,發(fā)表見解?(尋找解決問題的步驟)a出錢的角度。b抽獎人的角度。c家庭狀況的角度。d庫伯不知道的角度。e“”字的角度。f內心愉悅的角度。(5)層層辯論,解決難題。(過程略)(6)得出結論:誠實、信用是一筆看不見的人生巨大財富。(7)升華情感,課外延伸。搜集有關講述“誠實、信用”這一美德的故事,讀后講給同學聽。
6萬年牢。
一、教學目標。
這篇課文講述了一位父親真誠地為人、做事的故事。故事是圍繞父親做糖葫蘆這件事,分兩部分講父親做事認真和實在的。先講父親自己經營做糖葫蘆選用最好的材料,講究制作的工藝、手藝高超和保證產品質量;再講父親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滿老板偷工減料、弄虛作假、欺騙顧客的行為而辭掉工作。
第三,作為排在本單元最后的略讀課文,我注重發(fā)揮其承上啟下的作用。開課時自然地把學生帶到本單元的學習主題中;結束時,又引導學生對整組課文進行簡單回顧,并安排課后練筆,使整個單元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教學反思:
本課盡量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老師在其中穿針引線,恰當地進行歸納。充分尊重學生的理解,給學生創(chuàng)造表達自己的機會,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整堂課,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高潮迭起。因為語言優(yōu)美,教學活動以讀為主。特別是“真情播音員”這一環(huán)節(jié),很多學生都進入了角色,聽的同學也陶醉在溫馨美麗的畫面中。給畫面取標題,加深了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概括能力,擬標題的能力,學生的興趣很高。
2、導讀第6自然段。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充分認識破壞環(huán)境的嚴重性我設計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
教學反思:
我們從《蝙蝠和雷達》一課中知道,人類的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的。科學家模仿蝙蝠夜間探路,在飛機裝上了雷達的發(fā)明就是由于認識了“事物之間所共通的相似規(guī)律”,其思維的過程恰恰是“求同”而不是“求異”你能說這不是創(chuàng)新嗎?因此,真正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在于“求同”還是“求異”,而在于要順應并相似于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
12《大自然的啟示》。
教學目的:
1、學習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渴望和平。
我在執(zhí)教本文時重點落實在“悟讀交匯”及“情理交融”兩方面。
通過戰(zhàn)爭前后自然景物的截然不同,由此生發(fā)出對戰(zhàn)爭的憎恨,對和平的向往,在教學中揭示了這種寫法叫“對比”,滲透了寫法的指導,并且讓學生體會到“對比”的好處,在最后一句“這究竟是為什么?”的教學中,學生就能帶著質問、憤慨、不滿去朗讀、體會。
正如有些老師所說的對文本的感悟還不夠深入;老師用了詩一般的過渡語和小結,但是不夠樸實;對現代詩歌的教學的探索,還需要我不斷的努力。
17、《觸摸春天》。
教學目的:
交流格言,揭示課題。
教學過程:
6、師:同桌交流一下,你腦海中浮現的畫面。你就是這遼闊無垠的草原上的一頭牛、一匹駿馬、、一只綿羊或一只小雞,你會看到、聽到、想到些什么呢?。
教學目標。
反思:一節(jié)課下來,我有許多感想,雖然能根據教材的要求,能按自己預設的思路完成教學任務,但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對學生評價的語言欠缺,讀中感悟落實不到位。同時也認識到,課堂教學中,教學機智十分重要。我們一直說:備課,最重要的是備學生。但是,我覺得,教師的備課,除了要備教材、備學生,還要備自己。因為,教師是教學內容的設計者,必須準確地把握教材,了解學生學習的特點,才能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設計精彩的課堂語言,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被老師牽著走。同時,教師還要有收放自如的應變能力:當課堂中出現問題時,要及時解決,讓課堂教學始終圍繞一條主線,把教學目標貫穿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
教學反思:
學習課文前,我首先讓學生查找有關古希臘神話中諸神的資料,這樣學生就對課文有了了解.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課文讀通,讀順。對課文中難讀的字音,不理解的詞語,鼓勵他們查字典,聯系生活實際或聯系上下文等辦法解決,也可以通過向老師,同學請教或和老師同學討論來解決。我還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讀書的能力,圍繞“普羅米修斯、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是怎樣的神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讀中感悟,透過詞句揣摩人物的心理,以此來認識人物的不同特點。
由于學生年齡的特點,他們對故事特別感興趣,發(fā)言涌躍,聽的同學也十分認真。雖然學生都知道這并非是真實的故事,但大家都感受到了古代神話的魅力,了解了古代人民的想象力。
沒想到學生查到的資料如此豐富,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要讓他們經常查資料,鍛煉他們查找資料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1《漁夫的故事》。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漁夫是怎樣用智慧戰(zhàn)勝魔鬼的。
3.理清脈絡,簡要地講述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明確閱讀要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1.默讀連接語,用“――”句出閱讀要求,展示。
三、自學生字詞、多音字。
1.四人小組交流生字音形及詞義。
2.讀小黑板生字詞(齊讀、抽讀、去掉音節(jié)讀)。
3.讀多音字。
四、自學解決,簡要講述故事。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一篇選學課文,內容不復雜,又是學生喜歡的古詩,理解起來應該沒有難度。所以,應放手讓學生自己讀通、讀懂。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效果就比較好。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及反思篇十三
-->
由于本課教學資料是線的認識,小學四年級學生對直線、射線、線段理解起來有必須的困難,不容易掌握它們的特點,為了使學生更好的認識直線、射線和線段,我是這樣預設以下情節(jié)的:
1、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開始就讓學生說一說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火車的軌道是怎樣的?斑馬線是怎樣的?等等這樣的問題能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我們從日常生活體驗數學知識,如從三個圖形中歸納總結出直線、射線和線段,學生從直觀到抽象,從生活中的事例到學生的學習知識的轉變,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并且貼合學生發(fā)展的認知體系。這樣的情景設計即完成了銜接了新課資料,培養(yǎng)了學生的的學習數學的進取性。
2、小組合作、深入探究:
在小組合作前,我先是讓同學們看到直線、射線、線段以及結合圖上,說一說三種線的特點(獨立思考3分鐘),用自我的話說你想到什么就說什么,讓學生敞開心扉,對三種線的理解到底是怎樣的,再經過小組合作相互理解、相互促進、達成共識。完全在學生開放的情景模式下展開。有的教學搞小組合作在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這樣的教學我個人認為是不完美的,是不以不一樣學生發(fā)展為基礎的。假如說在小組合作前沒有學生的獨立思考時間,這往往是優(yōu)等生的專利,而后進生只能是跟著走路沒思考。在小組合作4分后時我也和同學們互相交流說一說,逐步引導從端點、長度、與直線的關系中說一說。學生完全開放學習后要適當的引導是有必要,這樣有利于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輕負高質是現代教學的一個永恒話題,我們不能脫離這個目標。
3、實踐活動、體會規(guī)律。
讓學生動手操作,體現了學生自主性。從學生自我玩中體會經過一點能畫無數條直線,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從學生枯燥乏味的教學中解脫出來,貼合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學生的數學學習資料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資料要有利于學生主動的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學的有滋有味,發(fā)揮了學生自我應有的個性特點。
有付出定會有收獲,認真反思,我認為本節(jié)課有以下幾點處理的較妥:
1、目的性與情境性相融合:
在教學中許多資料較抽象,教師教得費勁,學生學得吃力,抽象資料的學習中學生只是憑死記硬背,而不是理解記憶。直角在本冊資料中就比較抽象,教學時我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巧妙的以擬人的方式,把一個直角說成一個活生生的人物,以故事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如:你們能在生活中找到我嗎?你能給我畫張像嗎?等富有挑戰(zhàn)性的語言,激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好勝的心理,在簡便的玩中學到了新的知識。
2、兼顧各層次學生學習需求,體現分層教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如果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教師再努力也無濟于事,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發(fā)現,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學資料與學生實際水平不相適應,異常是學困生,在舊知識尚未掌握的情景下,又要學習新知識,長時間失誤積累只能更加厭倦。而本課實施分層教學,體此刻資料分層、練習分層,使學生依據各自的學習水平,充分調動原有知識經驗,運用各自的思維方式解決不一樣問題,使每個學生能在適合自我的層面上進行學習,得到不一樣程度的發(fā)展,都有成就感,提高了學習數學興趣,使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得到了發(fā)展。
3、改善教學方式,適時為學生的思維活動搭設腳手架。
新的教學觀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學習過程不是單純的知識理解,而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活動。在以往的教學中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學無條件的服從與教,使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在本節(jié)課教學中,我力求改變原有的單純理解式的學習方式,經過創(chuàng)設情景,為學生供給要探究的對象,讓學生自主探究,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發(fā)現、掌握知識。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不僅僅展示出自我的想法,還能夠相互啟發(fā)、相互吸收、相互補充,使認識漸趨完善、深化,這樣學生就能夠逐步構成具有個性化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