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jié)是一種重要的思考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他人。較為完美的總結(jié)應該能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人對所總結(jié)的內(nèi)容有更深入的思考。接下來是一些把握發(fā)展機遇的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論語讀書心得100字篇一
《論語》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言行記錄,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在以前《論語》是修身養(yǎng)性的非常重要的書,幾乎人人都會說幾句,現(xiàn)在雖然時代變了,但里面的內(nèi)容對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仍然具有很好的指導性。有鑒于此,我閱讀了《論語》里面的部分內(nèi)容,對其中5條印象較為深刻,并結(jié)合宿舍管理工作進行了一點思考,現(xiàn)總結(jié)如下: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姓名,而是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這句話啟示我們了解別人的重要性,尤其是對順利開展工作而言。作為8幢第一負責人,我需要對樓棟基礎數(shù)據(jù)、格局、住宿情況等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對員工也要有一個準確的把握,根據(jù)她們每個人的性格特點以及日常工作狀況來合理安排和分配任務,以此來協(xié)調(diào)好這個團隊,使團隊每一個成員發(fā)揮應有的能力和水平。這樣,就可以保障樓棟一切工作順利進行。
2。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說: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讓工具鋒利。我作為宿舍綜合管理員,其實也是一名“工匠”,只不過我的對象不是具體的物品,而是南大的同學們,而我的工作還要進一步管理好樓棟員工團隊。我要做的是讓同學們住的安全、放心、舒心,讓團隊和諧穩(wěn)定,讓這就是我的“事”。而這些都離不開好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方式,這就是我的“器”。要開展好工作,必須要學會有效的管理方法。
3。子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說:如果教給他一個方面,他卻不能以此來說明另外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他了。后勤工作不只是看看門而已,還涉及到安全、衛(wèi)生、管理方方面面,內(nèi)容較多,涉及較為廣泛而且繁瑣,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不總結(jié)經(jīng)驗,就會疲于應對,不僅使自己疲憊,工作效果還不一定好。只有在工作中及時總結(jié)經(jīng)驗,才能節(jié)省時間,提高效率,才能真正做到舉一反三。
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一個樓棟很大,我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要管理好樓棟,還必須和同事們團結(jié)互助。人難免都會有犯錯誤的時候,我自己也不能例外。要嚴格地要求和責備自己,而對別人則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在責備和批評別人的時候應該盡量能夠做到和緩寬厚,這樣將會實現(xiàn)同事之間的和諧相處,促進工作更好開展。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孔子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現(xiàn)在的社會常常有人抱怨沒時間學習,但是孔子告訴我們,學習不一定非得到學校才能實現(xiàn),我們身邊就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我們應該看到這點,并主動學習,具體到宿舍管理工作,那就是向身邊的領導和同事學習,也可以向樓棟里的同學們學習,這樣我們在日積月累中就會實現(xiàn)進步,不僅對工作有好處,對生活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通過閱讀《論語》,我有了不小的收獲,我將繼續(xù)加強學習,加強自身的管理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爭取將宿舍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論語讀書心得100字篇二
于丹的《論語心得》這本書用許多淺顯的故事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事的方法和做人的原則。她在《論語心得》中闡明:《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墩撜Z》的真諦就是要告訴我們,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這是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述《論語》的精華之一,她就是要告訴我們?nèi)绾斡闷胶偷男膽B(tài)對待我們的生活中的那些缺憾和不完美。人首先要正確面對那些缺憾和不完美,要在短的時間內(nèi)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苦痛。生活不完美而有缺憾,工作不如意而有心酸,這似乎是每個人都曾遇到過的。但是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同的人處理的辦法不同,與其在那里苦苦的怨天尤人,還不如坦然的正確面對。敢于正視和承認那些不完美的現(xiàn)實,敢于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去彌補那些不足之處,才是我們應該去做的,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和抱怨。一個人有了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他的內(nèi)心會變的仁厚,寬和,所以便會忽略很多的小事和細節(jié),不再患得患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夠真正做到內(nèi)心安靜,釋然。
“千金難買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那么什么樣的朋友才時真正的好朋友呢?于丹教授告訴我們《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那么論語中倡導我們交什么樣的朋友呢?很簡單,孔子說:在這個世界上,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友直是第一種好朋友,就是說我們交朋友為人要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人格魅力?!熬犹故幨帲∪碎L戚戚”,在這個世界上能夠有自己的思想,頂天立地,才是一種好朋友。因為他的人格魅力可以影響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猶豫的時候給你做出抉擇,可以在你失落的時候給你勇氣,他是能夠減少你的痛苦而延長你的快樂的人。友諒是第二種好朋友,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寬容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能夠衡量一個人氣度的標準。
生活中,能夠感動別人的不僅僅是金錢和眼淚,寬容也同樣能夠讓人釋懷。懂得寬容的人是懂得生活的人,懂得寬容的人是懂得珍惜的人。所以說有一個寬容的朋友不僅相互之間能夠融洽相處,他還能夠感化和改變我們處事方式和不良習氣。友多聞是第三種好朋友,就是說這種朋友能夠旁征博引,見多識廣。選擇一種朋友意味著選擇一種生活,選擇一種朋友意味著選擇一種人生,而選擇一種朋友首先要看我們站在怎樣的一個人生坐標和天平上。
見多識廣的朋友能夠賦予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常識,能夠告訴我們許多不同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感悟。一起探討人生,一起切磋技藝,一起品味生活。當你在生活中彷徨失落的時候,朋友能夠幫助你做出最終的抉擇;當你在工作中遇到疑惑與不懂得時候,朋友能夠給你最終參考的答案。所以說結(jié)交一個見多識廣的朋友就像打開百度搜索一樣,我們總能從他的人生字典里面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這即是孔子所說的三種好朋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修己以敬”,好好修煉自己,保持嚴肅恭敬的態(tài)度?!靶藜阂园踩恕保谛逕捄米约旱那疤嵯?,再想法讓別人安樂?!靶奚怼笔菍?,對社會負責任的第一前提,而在這個修煉的過程中,不是苦悶的心態(tài),而是一種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好好的珍惜生活的點點滴滴,讓自己成為一個充滿陽光與快樂的人,擁有一顆感恩與快樂的心,像一縷陽光一樣去溫暖和照亮別人??鞓返拿鎸ι睿鎸胰?,面對社會,讓別人能夠在自己的感召下獲得生活的生機與慰藉?!跋忍煜聭n而憂,后天下樂而樂”,這是一種信仰,一種情懷,一種社會責任,但是前提是樸素的,是始自腳下的。這大概是《論語》給我們最大的經(jīng)驗和借鑒。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用淺顯的文字和簡約的語言點出了人生之道,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坐標,學會在生活中一一的去踐行。學習《論語心得》最大的收獲還在于凈化了心靈,調(diào)整了心態(tài),使我們懂得用最樸素的情懷去感受快樂,感受生活。
論語讀書心得100字篇三
語,是記錄圣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教會人們應該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shù)囊?guī)范自己,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為圣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譯成現(xiàn)代文,但是在注釋的幫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現(xiàn)在都還不明白。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尸”的結(jié)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峰經(jīng)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i衛(wèi)真理?他們最初不被接受,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xiàn)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可以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yōu)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知道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理解別人,并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是這樣的。
論語讀書心得100字篇四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浩瀚的書海中,輕輕翻開一本油墨暈香的文化典籍,仿佛就能與先賢進行深刻的交流,而與此同時他們的.智慧光芒也會讓我們深受啟發(fā)。因此,傳承文化經(jīng)典,鑄造文化新輝煌刻不容緩!
近日,我讀了《論語》一書,書中充滿哲理的句子讓我無時不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感受到那跨越幾千年仍充滿生命力的文字,它們于古時被創(chuàng)作,卻仍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現(xiàn)在的現(xiàn)實生活。
正如書中《論語·述爾》有言,“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不安”。這句話是要求我們要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即要求我們處理事情要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態(tài)度,要把握好分寸,拿捏好力度,使事情處在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態(tài)。這句話深刻地體現(xiàn)了古人的處事哲學,他們懂得度的把握,懂得在一定限度內(nèi)調(diào)節(jié)分寸。而這種思想對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更是一種補益。在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變得浮躁起來,人們難以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狀態(tài)去處事,更有甚者,個別人會采取極端手段去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傳承這種處事風格可以為人們提供一種處事之道,使人們能夠用和諧的態(tài)度去解決問題。而像《論語》這樣的文化經(jīng)典,更是可以在我們現(xiàn)代生活的文化建設中起到強基固本的作用。
文化經(jīng)典,浸潤著古人的思想光芒,以其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涵養(yǎng)著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靈,慰藉著我們的靈魂。一個國家若是漠視對文化經(jīng)典的批判繼承,就會失去對文化創(chuàng)新的根基,而無繼承創(chuàng)新又何來新輝煌?又怎樣堅強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加強對文化經(jīng)典的繼承,有助于充分挖掘古人的豐富思想內(nèi)涵,用其蘊含深刻價值的思想指導我們的生活,而同時在對文化經(jīng)典的繼承中,我們能夠筑牢現(xiàn)有文化體系,豐富現(xiàn)有文化內(nèi)涵,鑄造我們中華文化新輝煌!
文化經(jīng)典是古人智慧的結(jié)晶,是我們應當珍惜的寶貴精神財富。以黨的十九大思想為指導,傳承文化經(jīng)典,鑄造文化新輝煌,讓我們的民族在新時代煥發(fā)新的輝煌!
論語讀書心得100字篇五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guān)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該說是中國儒派的創(chuàng)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言論,大多關(guān)于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它讓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孔子的誨人不倦,讓我受益匪淺。本學期,我們學習了《論語》。《論語》的作者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傳弟子。
可記錄的是孔子和弟子的言行。通過他們的言行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論語》讓我懂得了學習態(tài)度要謙虛。比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C舳脤W,不恥下問?!痹谡n堂上,有的同學認為自己這個知識點學會了,就不聽別人的回答,這是不對的。也許,你可能會收獲到不同的知識。在我們班里,可以說人才濟濟。比如數(shù)學小博士胡展郡、小畫家黃鵬翰、小歌唱家龐君瑤、體育健將齊珈藝等等,大家各有所長,每個人都值得我學習,這樣我才能不斷的進步。
《論語》讓我懂得了學習要有方法。子日:“學而不思則同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雖多,亦奚以為。”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讀了很多書,學習了很多好識,我只是聽老師的講解,自己不思考,也不運用到實踐中,只是紙上談兵,時間久了,我也不去復習,最后把知識全忘掉了。記得我剛學奧數(shù)時,就是每周按時按點地去學,按時完成作業(yè),可一學期下來,很多題不會做。后來,媽媽說我的學習方式有問題。我自己仔細分析了一下,我認為我確實沒有仔細思考老師每天講的例題,只是簡單的去完成作業(yè),從來不復習,也不想這類題型還可以擴展到生活中的哪些問題。所以學習效果不好。后來,我改變了學習方法,成績提高了。
《論語》讓我懂得了要孝敬父母?!案改冈冢贿h游。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爆F(xiàn)在,父母為我洗衣、做飯、送我去課外班。他們還要工作,他們多辛苦啊!我們一定要孝敬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努力學習,成為他們的驕傲,做一個懂事的好孩子!《論語》還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讓我收獲滿滿,我也會慢慢體會,我會成為最好的自己!
論語讀書心得100字篇六
論語是我國經(jīng)典,大家閱讀過論語嗎?以下是:論語讀書心得范文,一起學習吧!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稱為“萬世師表”。
孔子首創(chuàng)平民教育,繼承、發(fā)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
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
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tài)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guān)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學思結(jié)合,溫故知新。
孔子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diào)“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并進行思考;他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溫習已經(jīng)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
特別是“學思結(jié)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guī)律。
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
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
作為學生,要發(fā)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jié)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溫故知新”。
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孔子培養(yǎng)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節(jié)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fā)奮圖強。
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贊,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jīng)確立了新的教育觀。
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
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guān)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fā)展。
這里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
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yōu)點融化學生的缺點。
現(xiàn)在學生厭學輟學現(xiàn)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tài),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
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于啟發(fā),觸類旁通。
孔子特別強調(diào)把握時機,進行啟發(fā)式教育,實際上“啟發(fā)”一詞就來自《論語》。
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只有對求知欲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孔子的這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于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
這種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fā)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
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jīng)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fā)學生的各種潛能。
所以說,現(xiàn)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
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會學生學知識。
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
孔子在教學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論語·學而》記載子貢聽了孔子的教導后,領會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興。
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況。
孔子的教學是民主的。
他樂于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于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
顏回是孔子最贊賞的弟子,但顏回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
因此,孔子責怪說::“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無所不說。
”意指顏回從來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見,這就不能使師生之間收到教學相長的好處,所以說“顏回不是能幫助我的人”。
可見,孔子是開明、民主的教育家。
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是一脈相承的。
教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
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fā)展成長負責。
我們大家都教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課,寫的是孔子與四個學生的一次課堂活動。
當年孔子在課堂操作上“以問題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收獲,以情趣為動力”,為我們今天的課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只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師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發(fā)揮,課堂也才會有真正的歡樂時光。
(五)聯(lián)系實際,評人評事。
孔子評價過的人很多,上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伯夷、叔齊,下至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chǎn)等各類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
孔子通過對人的評價,教育學生辨別善惡是非,為弟子們修身養(yǎng)性樹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
孔子生活在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社會新聞很多,作為一個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視和關(guān)心時事,隨時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宣傳自己的主張。
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評論過很多人和事。
從這些評語中可以看出他審時度勢的胸懷和抱負,并且也反映了他通過實例教育學生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良好學風。
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教學的一條根本原則。
今天,聯(lián)系實際,評人評事,也是各科教學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
貫徹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原則,既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學到的基礎知識,又能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這次課改明確提出要實現(xiàn)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其中就體現(xiàn)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原則。
在這一教學原則的指導下,“教師既要給學生干糧,還要給學生槍。
總之,《論語》是一部內(nèi)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書,值得我們認真閱讀、仔細品味。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論語》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一份珍貴的遺產(chǎn)。
讀后受益無窮。
讀論語,感到收獲頗多,讓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學,然后知不足。
學,然后知不足,由此,我要進一步端正態(tài)度,持之以恒,在通讀的基礎上再加以精讀,并學會結(jié)合實際進行研讀,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后明目標。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有了知識,沒有思想,就是不切實際的罔。
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
通過學習獲得知識,不是最終目標。
我們還必須學會思考人生,人應當成為怎樣的人?
一部《論語》,清晰地表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應當成為君子。
“君子”,作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為“內(nèi)圣外王”,如:“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等等,強調(diào)了作為君子既要有學問學識,還要有氣魄修養(yǎng),學問加修養(yǎng)——所謂“內(nèi)圣”才是君子。
用今天的語言來表達,我把它理解為德才兼?zhèn)洹?/p>
思,然后明目標,對于我們青少年來說,今天我們重溫《論語》,應思考立身和處世的原則。
“內(nèi)圣外王”的君子,是我們做人做事的目標和準則,也許也是需要用畢生努力不斷去接近的一個目標。
《論語》是根據(jù)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孔子與他的學生日常言語所撰寫的。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在思想上主張“仁”,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就是因為有孔子才會有今天的《論語》。
《論語》集治國、修身、齊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所在。
宋人趙普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一書的用處之大了。
《論語》的內(nèi)容以倫理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藝術(shù)、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孔子對政治的見解、對社會的設想、對教育的主張,也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事方法。
《論語》語句言簡意賅,哲理深蘊,發(fā)人深省。
不少語句歷代沿用,已成為格言或成語,如:吾日三省吾身、見義勇為、既往不咎、不恥下問、三思而后行、舉一反三、任重而道遠、欲速則不達等。
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頗具抒情意味。
《論語》教了我們許多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是則罔,死而不學則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
還教了我們許多修身做人、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
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
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
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quán)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
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chǎn)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jīng)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一、天地人之道
孔子說:“天人合一”。
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
這就是我們學習這本書后,我們應該追求的和諧。
孔子教育學生時態(tài)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
談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說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強迫給別人干。
而“仁”解釋是“關(guān)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
”當看到這里我不敢問自己我對別人做到“仁”了嗎?我只問自己對自己學習、交友做到“仁”了嗎?我真的從心里關(guān)愛我的身邊的人嗎?真的做到了解每一個身邊人嗎?我認真的審視并認真反省了自己。
二、心靈之道
于丹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nèi)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
”因此我們在與人接觸的時候要先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
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別人。
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于丹是這寫到的“當不幸降臨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盡快的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
不僅我們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tài)傳播出去。
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更加重要。
要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么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三、處世之道
現(xiàn)在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
我們?nèi)绾魏妥约褐車娜讼嗵幠?如何適應這樣的社會?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是這樣說的:“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
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
”
除了有正確的交際觀點,我們在為人處世上還要自我做起。
在與別人交談或評價他人時要先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有資格去評價他人。
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世上應該時時刻刻要遵循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
在學習中努力做到少說多做,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
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后果。
用這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處世心態(tài)要約束自己要求自己。
并貫穿到教學中去,使學生能從自己的觀念中提前適應社會。
無論以后在社會中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政。
四、君子之道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談了自己的三點認識,她認為作為君子要具備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做一個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
第二種境界是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
第三種境界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首先是第一種境界,我認為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應具有的境界。
而且還是我們?yōu)槿说母荆鋈说臉藴省?/p>
可能我們無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
但是于丹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讓我們的有限生命在苛責外在的世界中度過。
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環(huán)境,我們自己的身上也需要這種“苛責”。
五、敬孝之道
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這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贓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
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zhì)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六、求學之道
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
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
”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
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
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
在我們?nèi)粘I钪?,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nèi)W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
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p>
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對各行各業(yè)的人們都有所啟發(fā)。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jié)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
“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論語讀書心得100字篇七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文化,對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種獨特文化心理定勢的形成,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沒有中國古代文化,就沒有中華民族;沒有強大的文化支撐,中國不可能延續(xù)五千年.今天,我看了一本書,名叫《論語》,《論語》是一本中國傳世經(jīng)典叢書,內(nèi)容涵蓋了政治、軍事、文化、宗教、藝術(shù)、醫(yī)藥、民俗等各個領域,多方位、多角度地介紹了源遠流長、內(nèi)容宏富的中國古典文化寶庫中之精華.其中,有一段使我深有感觸,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就是孔子說:“勤求學問但不用心思考,就會迷惑;只是挖空心思去想?yún)s不認真讀書,那還是疑難叢生得不到確實的知識的.”
對啊,學習要勤學好問,學問是要自己用心去學的,有了學問但沒有用心思考,就會迷惑,是沒有作用處的,不能領貫通和有新的發(fā)現(xiàn).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用學問來培養(yǎng),如青少年們,天生聰明,但不愛學習,就像美國有些青少年一樣,由吸毒而裸奔,以后還不知道會玩出什么花樣.所以人要有思想也要有學問,兩者必須兩相兼顧,只想不學終究一無所得,只學不想會糊里糊涂.像我們現(xiàn)在這么小就應該用功讀書,做什么事都從娃娃抓起,像我看書都是家長催的,不催就不看不學,但有時一有興趣的話,就會看看一兩眼.一個人只知道讀書,而不是用心去讀,那么只如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讀書必須用智慧來分辨書中所講的道理是否正確,要從書中找出一個自我.書讀多了,想深了,見廣了,便會離開書本,足見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認識,成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組成部分.
這也使我懂得了,讀書就要用心讀,而不是讀了就過了,還要反復的讀幾遍,不懂的地方要不恥下問,這樣才能吸取里面的知識,相反,讀書不認真讀,那就不要讀,因為那都是惘然,所以從今天我懂得了這個道理開始,一直到未來,都要有方法的去學習.
論語讀書心得100字篇八
今天,媽和我從網(wǎng)上收集了《論語》的名句,我和媽媽背了三四句。我背的`是: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也樂意?有朋從遠處來,不亦君子。子說:溫故知新,可為師。子說:學而不思則忽,思而不學則危。子說: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知也。通過這些著名的句子,我們告訴我們,我們必須思考、學習和理解,我們必須回來再次鞏固和復習,以免忘記。
以后每天晚上我都要抽出十分鐘背幾句話,連媽媽都答應我,以后她也會跟我背誦,朗讀!
論語讀書心得100字篇九
車鳴聲漸漸的消失了,在一片黑暗中有一處亮點。拿起望遠鏡,只見是一位女孩在燈下津津有味地看著書——那就是我。今年,我在家中閱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使我收益非淺。以前,我知道孔子的思想的主體為儒家思想,而論語正是他和他的學生在日常用語及行為當中所表現(xiàn)儒家思想。由于論語的古文體我不怎么了解,所以我始終無法了解什么是儒家思想。
現(xiàn)在,當我看了于丹的《論語》心得之后,我漸漸的明白了什么是儒家思想,也從中有了些感悟。
所謂“儒家思想”指的就是以愛人之心調(diào)解與和諧社會的人際關(guān)系。但這種思想沒有在需要的時候出現(xiàn)。
在現(xiàn)實社會中,當提到“愛人之心”時,有誰能保證自己面對各種人都以同樣的心來面對。在富裕者的眼中,對于貧困者存在鄙視;在強者的眼中,對于比自己弱的弱者存在嘲笑;在擁有美麗外殼者的眼中,對于丑陋者存在厭惡;在健全者的眼中,對于殘疾者、缺陷者存在恥笑;在………像這樣的還有很多,人類連對任何人都用同樣的心來面對都做不到,又怎么再提創(chuàng)造那“和諧的社會“呢?有怎么會因上述的那些人出現(xiàn)一些與和諧不相稱的人。偷竊者可能曾只是貧窮者,但因富裕者的恥笑、看低。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逼跳入深淵;弱者可能曾只是努力成為強者中的一員,但因強者的嘲笑。在自卑中,漸漸喪失了斗志,墮落下去………人類是否想過,多少與和諧不相稱的人是可以不產(chǎn)生的,有多少是被逼出來的。
古代若帝王沒有好好治理國家,導致民不聊生,民也會起來反抗,大倒他,“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是千古的定理,擁有“愛人之心”的人們可以創(chuàng)造出和諧的社會。但“一顆老鼠屎,就會壞了一鍋粥”呀,只要有一人不擁有“愛人之心”,那么就很有可能回禍及千千萬萬的人。當有千千萬萬的人不擁有“愛人之心”的時候,就無法創(chuàng)造出和諧的社會了。
也許你會問為什么一定要創(chuàng)造和諧的社會?因為和諧的社會是由擁有“愛人之心”的人創(chuàng)造的。只要是擁有“愛人之心”的人就不會是為非作歹的壞蛋,不會是……….只有這樣人們才可以在安定、無紛擾的,這樣的和諧社會中開心、安定的生活。只有擁有孔子的思想,才能幫助人類創(chuàng)造出理想中的和諧社會?!疤一ㄔ础币话愕男腋I鐣?/p>
為我們以后的和諧社會努力吧。直到出現(xiàn)和諧社會,向現(xiàn)實中的“桃花源”進發(fā)?。?/p>
論語讀書心得100字篇十
《論語》作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奠基,其語言質(zhì)樸,含光藏暉,內(nèi)涵豐富,博大精深,堪稱是一部不朽之經(jīng)典之作,它確立以人為核心的道德思想體系,提出孝、悌、忠、信、恭、寬、敏、勇、直等一系列完整道德規(guī)范。在《論語》中,有關(guān)修身養(yǎng)性的道德學說之義最為殊勝,核心就是以德潤身,特別強調(diào)為仁由己、身體力行,以啟發(fā)每個人的自覺道德精神。
其一:《論語》中提出了“修己以敬”。倡導世人積善修德、提高道德修養(yǎng),建立和平美好的世界,促使整個社會風氣的淳化,這是儒家倡導的“修身為本”的精義所在。目的是通過道德修養(yǎng),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鑄就君子人格或理性人格。修身一方面在于驅(qū)邪扶正,保持和發(fā)揮善心與德性;另一方面在于涵養(yǎng)正氣,比如君子坦蕩蕩的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大公無私之氣等。只有這樣,一個人才能處處以大局為重,以國家為重,才能公正廉明,大公無私,使社會正氣上揚。
其二:《論語》中倡導了道德修養(yǎng)理論與方法:自省、克己、慎獨、忠恕、中庸和力行。自省是在思想意識、情感態(tài)度、言論行動等各個方面去深刻認識自己、剖析自己;克己仍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約束能力的影響,使自己的言行舉動都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促進社會的和諧;忠恕便是根據(jù)自己內(nèi)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更好地處理人際關(guān)系;而深度則是在自省和克己基礎上,使自我修養(yǎng)達到更高境界的一種修養(yǎng)方式;中庸就是寬容和接納異己,設身處地為人著想,聆聽別人的心聲,和諧人際關(guān)系。
讀《論語》使自己深刻地體會到:《論語》的精要在與道德的踐行,知行合一,肯定了行的重要性。《論語》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因此我們在實踐中要堅持做到躬行踐履,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人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道德修養(yǎng)的實現(xiàn)在于行動,而不是華麗的言辭。在現(xiàn)實中,我們要強調(diào)道德修養(yǎng)實踐的個人主體性,重實踐,重力行,輕空談。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聽其言論,而應看其實際行動,故有“君子欲訥于言而敏與行”。
“行義以達其道”,只有堅持理性才能使“道”變成現(xiàn)實,我們要形成崇尚力行的風氣。同時在《論語》中不僅強調(diào)身體力行,躬行踐履,而且力主通過實踐在嚴酷的環(huán)境中去鍛煉成長,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只有自覺地接受各種嚴酷環(huán)境的磨練和艱難挫折的考驗,才能獲得卓越的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達到崇高的道德境界。近代文學家魯迅先生的“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边@正是《論語》中積極進取,“知其不能為而為止”的精神。
我個人以為,今天讀《論語》要做到繼承吸取其精華,并賦予它新的時代內(nèi)容,以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意識、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才是學習、研究《論語》的現(xiàn)代價值所在?!案粷櫸?,德潤身”,是古人一向倡導的思想。我們每個人都要嚴于自律,注重修身養(yǎng)性,用高尚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并以實際行動來影響、感染社會和他人,共同創(chuàng)建一個“人神胥悅,草木皆春”的社會,做到明是非,講道德,懂禮儀,知上進,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
論語讀書心得100字篇十一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得到于丹的《論語》心得這本書,也沒有好好看,一直擱在書架上,直到前一陣子我一時興起,隨手拿來翻了幾頁,我就被于丹深入淺出的解讀給吸引住了。所以,接下來我便一口氣將他讀完,不敢說讀完后對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但是這本書確實讓我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新的想法。
《論語》是我們從小學就開始接觸的,在后來又陸陸續(xù)續(xù)學習一點,但是學得也不是很齊全,因為處在這樣一個浮躁的社會中,我們都難以靜下心去研究2500多年前古人的思想,于丹老師卻做到了,她借助自己豐富的學識與深厚的閱歷,又結(jié)合當下人們的生活,圍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比較全面的向我們詮釋了論語中那些簡單而又千古恒常的真理。
這些解讀可以說是為我們提供了經(jīng)典的快餐,在這些易于消化的經(jīng)典解讀中,于丹教授講解的仁愛之道也使我啟發(fā)很大:仁愛是做人根本。仁愛講求恭、寬、信、敏、惠。恭則不悔,他人的面容永遠是我們表情的一面鏡子。寬則得眾,你對別人寬和,會換來世界給你的一個回饋。于丹在書中寫道:讀《論語》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的教學的態(tài)度。這讓我想到我的工作,我面對一群天真而頑皮得孩子,他們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和毛病,當他們的表現(xiàn)令我失望時,我總是責怪他們,用強硬的語氣壓制他們,學生也許是口服心不服,也許對我是畏大于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強迫別人去干。
我們讀一本書,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雖說于丹這本書在網(wǎng)絡上有頗多爭議,但我還是想成為其追捧一族,畢竟和它偶然的邂逅,讓我收獲頗多,受益匪淺。于丹的《論語》心得對我是一種引領,它使我更用心的去體驗每日的工作和生活。
論語讀書心得100字篇十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這一依據(jù)年齡段劃分的人生境界,成為后來中國知識分子的典范。大家將自己與孔子對照,看自己已經(jīng)達到了哪一層,越往上,越是欣喜??鬃拥膫ゴ?,大概主要也在他的人生境界。
十有五而志于學,并不簡單,難在這個"志"字。中國古語總說立志當早,但年幼時哪里能夠明白自己要追求什么?這時候立下的長志,又怎能保證不是旁門左道?古人從小讀圣賢書,倘若稟賦不適合子曰書云,那便要么讀成呆子,要么半途而廢。讀進去的,還有可能最終成為假道學先生一類,真正從中體會到圣賢胸懷而立志于學問的人,當真如鳳毛麟角。可立志對少年的確極為重要。人生本來短暫,倘若尋找自己的方向已經(jīng)耗費了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就太過可惜了。王國維人生三境,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找準了自己的方向,路便在腳下。
三十而立,立的是事業(yè),更是人格。倘若三十歲還在飄移不定,不能構(gòu)建起由外到里足以自立的自己,恐怕孔子便要說"不知其可"了。由十五到三十,學問之道漫長而艱難。據(jù)錢穆《新解》所附孔子年表,三十歲時,孔子開始授徒設教,已經(jīng)有弟子從游??鬃尤烁竦幕炯軜?gòu)已經(jīng)形成,事業(yè)也已經(jīng)起步,這是孔子人生的第二階段。
人生極為復雜,許多事情都不像自己以為的那樣簡單,因而即便已經(jīng)建構(gòu)起自我,依然難免在種種乖謬吊詭面前心生困惑。倘若我們機械一點來看的話,圣賢如孔子,也花了十年的時間來消解種種困惑。四十不惑,不論在學問、道德還是政治主張上,他都已經(jīng)屹立不倒,不再有任何的遲疑不決,不再有絲毫的躊躇不定。他已經(jīng)成熟了,這也是一個人步入中年的理想狀態(tài)。
五十而知天命,孔子的天命是什么?《孟子·萬章上》曰:"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沒有人叫他做,而他竟做了的,就是天意;沒有人叫他來,而他竟來了的,就是命運??鬃右簧居诓バ腥收?,初在本國不見用,五十五歲高齡開始周游列國,各國國君對他敬重有加,卻不肯實行他的仁政主張。周游途中時有困頓,甚至被圍攻,絕糧食,師徒失散,累累若喪家之犬??鬃記]有退懼,因為他相信由他恢復周禮乃是天意。"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但他的政治主張屢屢碰壁,他大概也知道這一生最大的理想無法實現(xiàn)了??伤琅f執(zhí)著,因為他知道,這是他的命運。錢穆《新解》說:"何以當然者而竟不可通,何以不可通而仍屬當然,其義難知。"分明施行仁政是順天之意,卻走不通,分明走不通卻還是要走,最后只能嘆一句"知我者其天乎"。這,大概是命運最大的吊詭吧。
耳順,意思是說聽到別人的言語,都能辨明其所以,不再因為別人的言語而或喜或怒。因言語而心有所動的人,多半只想到這言語對自己意味著什么。倘若像孔子這般一聽別人言語就知道對方為什么說這些話,那么不論批評贊揚,都變得再尋常不過了。在孔子那兒,天命已經(jīng)明了,徑直走下去就是,因而于旁人的議論批評,就只當耳旁風一般。耳順一境,年輕人最難登臨,就像我,常常因別人的贊揚而沾沾自喜,又因別人的批評而垂頭喪氣。無奈,這只能訴諸年歲的增長,慢慢參悟了。
若說前面各個境界凡人尚且能夠達到,那么這最后一境,就似乎只能屬于"神"的境界了。"從心所欲,不逾矩",多難啊,人類性善性惡尚不可知,原本保有動物性的一面卻無疑義,倘若沒有一整套由倫理規(guī)范搭建起來的秩序體系,這個世界可能便到處是率獸食人了。由今日世界的井然有序,足見人類理性的偉大。無可否認,這是道德、規(guī)范、法律的功勞。但孔子此時的"從心所欲",所從者,乃是"心",以一己之心而無論做什么都不會有所逾越。這就像天,"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無所為,卻好像無所不為,萬物暢行不悖。孔子有所欲,卻好像毫無所欲,從不逾矩。這里以天比孔子,當然不是孔子本意,儒家即便從"儒教"這個層面考慮,也絕沒有人格神的概念,因而這只是孔門弟子及后人表達崇仰孔子的方式,就如子貢所言,"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孔子的人生至高境界,我輩常人恐怕只能望洋興嘆了。也好,正如太史公所言,"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有個偉大的人格在前,我們的人生坐標便清晰了許多,這大概已經(jīng)很重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