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總結(jié)過去的經(jīng)驗(yàn),以便更好地規(guī)劃未來的發(fā)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激情和夢想,如何實(shí)現(xiàn)這些夢想是人生中重要的課題??偨Y(jié)的范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總結(jié)的格式、框架和語言表達(dá),但我們要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和情況進(jìn)行適當(dāng)?shù)恼{(diào)整。
詩人李白的古詩篇一
年代:唐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2.《采蓮曲》。
年代:唐作者:李白。
若耶溪邊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日照新妝水底明,
風(fēng)飄香袖空中舉。岸上誰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3.《軍行》。
年代:唐作者:李白。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zhàn)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4.《古意》。
年代:唐作者:李白。
君為女蘿草,妾作兔絲花。輕條不自引,為逐春風(fēng)斜。
百丈托遠(yuǎn)松,纏綿成一家。誰言會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蘿發(fā)馨香,兔絲斷人腸。枝枝相糾結(jié),葉葉競飄揚(yáng)。
生子不知根,因誰共芬芳。中巢雙翡翠,上宿紫鴛鴦。
若識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5.《北風(fēng)行》。
年代:唐作者:李白。
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開。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風(fēng)號怒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
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紋金鞞靫。
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jié)網(wǎng)生塵埃。
箭空在,人今戰(zhàn)死不復(fù)回。
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fēng)雨雪恨難裁。
6.《聽蜀僧浚彈琴》。
年代:唐作者: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7.《山中問答》。
年代:唐作者: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8.《送友人入蜀》。
年代:唐作者:李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yīng)已定,不必問君平。
9.《峨眉山月歌》。
年代:唐作者: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10.《送友人》。
年代:唐作者: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詩人李白的古詩篇二
《天末懷》由創(chuàng)作,被選入。李白于至德二載(757),因永王之罪受牽連,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還。杜甫于乾元二年(759)作此詩,眷懷李白,設(shè)想他當(dāng)路經(jīng)汨羅,因而以喻之。其實(shí),此時李已遇赦,泛舟洞庭了。因涼風(fēng)而念故友,望秋雁而懷思。文人相重,末路相親,躍然紙上。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習(xí)古堂國學(xué)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這一首和《夢李白二首》當(dāng)是同一時期的作品。詩中設(shè)想李白于深秋時節(jié)在流放途中,從長江經(jīng)過洞庭湖一帶的情景。表達(dá)了詩人對李白深切的懷念和同情?!短扑卧姶肌罚?悲歌慷慨,一氣舒卷,李杜交好,其詩特地精神。
《天末懷李白》。
作者:杜甫。
涼風(fēng)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dá),魑魅喜人過。
應(yīng)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注解】。
1.天末:天的盡頭。當(dāng)時杜甫在秦州,地處邊塞,所以說天末。
2.君子:指李白。
3.鴻雁:比喻書信。
5.文章句:意謂有文才的人總是薄命遭忌。命:命運(yùn),時運(yùn)。文章:這里泛指文學(xué)。這句意思是:老天總是妒忌有文才的人,文章好了命運(yùn)就不好。
6.魑魅:傳說中的妖魔鬼怪,它喜歡有人經(jīng)過,以便吞食。這又是比喻李白行程兇險(xiǎn)。
7.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舊羅江而死。杜甫深知李白從璘實(shí)出于愛國,卻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樣。所以說,應(yīng)和屈原一起訴說冤屈。
8.汨羅:汨羅江,屈原自沉處,在今湖南湘陰縣。
【韻譯】。
涼風(fēng)習(xí)習(xí)來自天邊的夜郎,老朋友啊你心情可還舒暢。
鴻雁何時能捎來你的音信?江湖水深總有不平的風(fēng)浪!
有文才的人往往薄命遭忌,鬼怪正喜人經(jīng)過可作食糧。
你與屈原有共冤共語之處,請別忘了投詩祭奠汨羅江!
【評析】。
天寶初,青年杜甫在齊趙一帶初遇當(dāng)時已名滿天下的謫仙人李白,“醉臥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從此結(jié)下了唐詩史上倆位泰斗的不渝友情。李杜之交,既有詩文的同好,更有命運(yùn)的同憐。生性沉摯的杜甫,既對天才不羈的李白欽仰備至,又為他傲岸不馴的性格深切憂慮。十?dāng)?shù)年過去了,當(dāng)此李白西南流放之日,正是杜甫辭官向蜀,行經(jīng)秦州時。類似的才高不遇、中心獲咎的經(jīng)歷,使杜甫對李白的思念更為強(qiáng)烈,以至到“三夜頻夢君”(《夢李白》)的地步;了解也更為深刻,“冠蓋滿京華,斯人獨(dú)憔悴”,當(dāng)京師收復(fù),貴盛煊赫,攀龍附鳳之時,何以命運(yùn)對天才如此不公?本詩就作于這種心情之下。
當(dāng)?shù)谝魂嚽镲L(fēng)從天邊吹來時,詩人陡然想起了流貶途中的故友:季換時移,涼冷侵入,你感到的是什么呢?是蕭瑟的寒意?是望鄉(xiāng)的悲思?還是天才的不比尋常的興感?詩人多么希望傳書的鴻雁能捎來李白的.音訊,“幾時到”輕輕一問,顯示了詩人的盼切是如何的殷懇,然而江湖萬里,秋水蕩蕩,連鴻雁也難以度越,適足以引動詩人同樣茫茫的憂思。
前四句,憂思同天末來風(fēng)油然而起,經(jīng)過兩層設(shè)問,更似秋水般地浩浩蕩蕩涌動不已,既見出了詩人對故友出于心愫的關(guān)切,也見出了這憂思業(yè)已化作了不盡的長恨。由末聯(lián)可見,詩人已將對故友的懷念,升華到了對千百年來不平社會現(xiàn)實(shí)的責(zé)問:從屈原到賈誼到李白,當(dāng)然也包括杜甫自己,為什么總是才士不遇,志士遭讒?于是我們也更深地體會到了這聯(lián)警策的深意。“憎”字、“喜”字用語極險(xiǎn)刻,悲憤極深刻:文章佳好,本應(yīng)為造物所喜;卻為何反而被“憎”厭、“憎”恨?可見出世之才必不為世人所解:而水那邊竊“喜”才人經(jīng)過的魑魅,當(dāng)然是影借伺機(jī)讒人的宵小,越是“喜”,則越見得他們心地的卑鄙齷齪。屈原流放湘南時,曾因悲憤不可遏,作《天問》以自抒,我想,“文章憎命達(dá),魑魅喜人過”這聯(lián)警策,正可為屈子的悲問作答。
情名作。
詩人李白的古詩篇三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詩是寫景的。唐肅宗乾元二年(759),詩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東還江陵時而作此詩。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進(jìn);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diǎn)明水勢如瀉。
全詩鋒棱挺拔,一瀉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遠(yuǎn)。難怪乎明人楊慎贊曰:“驚風(fēng)雨而泣鬼神矣!”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貶地。行至白帝城,忽聞赦書,驚喜交加,旋即放舟東下江陵,故詩題一作“下江陵”。此詩抒寫了當(dāng)時喜悅暢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tài)蓄勢。不寫白帝城之極高,則無法體現(xiàn)出長江上下游之間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勢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聲)目(萬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著落?!安试崎g”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冥轉(zhuǎn)為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間之遠(yuǎn)與時間之暫作懸殊對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處卻在那個“還”字上—“還”,歸來也。它不僅表現(xiàn)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xiāng),而“還”字卻親切得儼如回鄉(xiāng)一樣。一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細(xì)細(xì)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為神妙。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們不妨可以聯(lián)想乘了飛快的汽車于盛夏的長晝行駛在林蔭路上,耳聽兩旁樹間鳴蟬的經(jīng)驗(yàn)。夫蟬非一,樹非一,鳴聲亦非一,而因車行人速,卻使蟬聲樹影在耳目之間成為“渾然一片”,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峽時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是何等暢快而又興奮??!清人桂馥讀詩至此,不禁贊嘆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保ā对龢恪罚?/p>
瞬息之間,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一個“輕”字。直說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這個“輕”字,卻別有一番意蘊(yùn)。三峽水急灘險(xiǎn),詩人溯流而上時,不僅覺得船重,而且心情更為滯重,“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p>
全詩給人一種鋒棱挺拔、空靈飛動之感。然而只賞其氣勢之豪爽,筆姿之駿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詩洋溢的是詩人經(jīng)過艱難歲月之后突然迸發(fā)的一種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歡悅??齑煲猓谷松襁h(yuǎn)。后人贊此篇謂:“驚風(fēng)雨而泣鬼神矣”(楊慎《升庵詩話》)。千百年來一直為人視若珍品。為了表達(dá)暢快的心情,詩人還特意用上平“刪”韻的間、還、山作韻腳,讀來是那樣悠揚(yáng)、輕快,令人百誦不厭。
詩人李白的古詩篇四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文學(xué)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詩如下:
渡遠(yuǎn)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翻譯】。
在荊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我來到了楚地準(zhǔn)備盡情游覽。崇山隨著荒野出現(xiàn)漸漸逝盡,長江流進(jìn)了廣闊無際的原野。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飛來天鏡,云層締構(gòu)城外幻出海市蜃樓。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xiāng)之水,行程萬里繼續(xù)漂送我的行舟。
《贈孟浩然》是唐代文學(xué)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詩如下:
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翻譯】。
我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fēng)流倜儻聞名天下。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dá)。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著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作者是唐代文學(xué)家李白。其全文古詩如下: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
【翻譯】。
樹上楊花落盡,杜鵑在不停地啼叫,聽說你被貶到龍標(biāo)去了,那里地方偏遠(yuǎn)要經(jīng)過五溪。讓我把對你的憂愁與思念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著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送友人》作者是唐代文學(xué)家李白。其全文古詩如下: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翻譯】。
青山橫亙在城郭的北側(cè),明凈的河水環(huán)繞在城郭的東方。我們即將在這里離別,你就要像孤飛的蓬草一樣踏上萬里征程??罩械陌自骑h浮不定,仿佛你行無定蹤的心緒,即將落山的太陽不忍沉沒,亦似我對你的依戀之情。我們揮手告別,從這里各奔前程,兩匹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離別同伴而蕭蕭長鳴。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作者為唐朝文學(xué)家李白。其古詩全文如下: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
【翻譯】。
傍晚時從終南山上走下來,山月一路跟著我歸來。回頭望望剛才走過的山間小路,蒼蒼茫茫籠罩在一片青翠中。與斛斯山人攜手到他的田家,孩童出來打開柴門。走進(jìn)綠竹掩映的幽靜小路,青蘿的枝葉時時拂著我們的衣裳。歡言笑談中得到了真正放松休息,暢飲著美酒,賓主頻頻舉杯。放聲高歌松風(fēng)曲,歌罷銀河的星星已經(jīng)稀少。我喝醉了但主人非常高興,歡樂得忘了人間的奸詐心機(jī)。
詩人李白的古詩篇五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孟浩然從湖北到廣陵去,李白在黃鶴樓給他送行,作了這首詩時間應(yīng)當(dāng)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從27歲到35歲的將近十年之間,雖然也到處漫游,但卻比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陸境外,這時,他認(rèn)識了當(dāng)時的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歲,本是襄陽(今屬湖北省)人,隱居鹿山門,常在吳、越、湘、閩等地漫游。這時他正想出游吳、越一帶,兩位大詩人在黃鶴樓分別,留下詩篇。詩題中“之廣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詩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別黃鶴樓向東遠(yuǎn)行了。因?yàn)辄S鶴樓在廣陵之西,所以說西辭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東面了,接著第二句“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揚(yáng)州既廣陵,由武漢乘船到揚(yáng)州是由長江下行所以說“下?lián)P州”。這句說孟浩然在陽春三月的時節(jié)去,那景如煙花的揚(yáng)州。揚(yáng)州本來就以風(fēng)景美麗而著稱,特別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艷麗,所以李白用煙花來形容孟浩然即將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對此行的羨慕之意。以上兩句寫送別情況,還沒有寫離別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留?!皩懽髡咚妥吡撕糜?,獨(dú)自在黃鶴樓遙望風(fēng)帆遠(yuǎn)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載著過人東去的船,漸行漸遠(yuǎn),終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夠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絕的長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隨著視線遠(yuǎn)去,直望到船兒都已經(jīng)在碧空中消失。他還佇立著凝望天邊的長江流水,可見他對好友的惜別之情了。這種離別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間,是不會如此深刻的。而寫離別之情的手法,也只取離別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寫感情,卻越發(fā)使人體會到真味情切。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賞析。
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告別詩。李白正要乘船離開桃花潭,好友汪倫深情地唱著歌趕來送行。
天寶十四載(755),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前往涇縣(今屬安徽)游桃花潭,當(dāng)?shù)厝送魝惓a劽谰瓶畲?。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了這首詩留別。
詩的前半是敘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一幅離別的畫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fā)之時。這句使我們仿佛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
送行者是誰呢?次句卻不象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歌聲。一群村人踏地為節(jié)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詩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jìn)一步說明放船地點(diǎn)在桃花潭?!干钋С摺辜让枥L了潭的特點(diǎn),又為結(jié)句預(yù)伏一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結(jié)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dá)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尋味。清沈德潛很欣賞這一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zhuǎn)換間。」(《唐詩別裁》)顯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這首小詩,深為后人贊賞,「桃花潭水」就成為后人抒寫別情的常用語。由于這首詩,使桃花潭一帶留下許多優(yōu)美的傳說和供旅游訪問的遺跡,如東岸題有「踏歌古岸」門額的踏歌岸閣,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釣隱臺等等。
《早發(fā)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fā)白帝城》賞析。
詩是寫景的.。唐肅宗乾元二年(759),詩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東還江陵時而作此詩。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進(jìn);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diǎn)明水勢如瀉。
全詩鋒棱挺拔,一瀉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遠(yuǎn)。難怪乎明人楊慎贊曰:“驚風(fēng)雨而泣鬼神矣!”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貶地。行至白帝城,忽聞赦書,驚喜交加,旋即放舟東下江陵,故詩題一作“下江陵”。此詩抒寫了當(dāng)時喜悅暢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tài)蓄勢。不寫白帝城之極高,則無法體現(xiàn)出長江上下游之間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勢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聲)目(萬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著落。“彩云間”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冥轉(zhuǎn)為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間之遠(yuǎn)與時間之暫作懸殊對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處卻在那個“還”字上—“還”,歸來也。它不僅表現(xiàn)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xiāng),而“還”字卻親切得儼如回鄉(xiāng)一樣。一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細(xì)細(xì)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為神妙。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們不妨可以聯(lián)想乘了飛快的汽車于盛夏的長晝行駛在林蔭路上,耳聽兩旁樹間鳴蟬的經(jīng)驗(yàn)。夫蟬非一,樹非一,鳴聲亦非一,而因車行人速,卻使蟬聲樹影在耳目之間成為“渾然一片”,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峽時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是何等暢快而又興奮啊!清人桂馥讀詩至此,不禁贊嘆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保ā对龢恪罚?。
瞬息之間,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一個“輕”字。直說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這個“輕”字,卻別有一番意蘊(yùn)。三峽水急灘險(xiǎn),詩人溯流而上時,不僅覺得船重,而且心情更為滯重,“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p>
全詩給人一種鋒棱挺拔、空靈飛動之感。然而只賞其氣勢之豪爽,筆姿之駿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詩洋溢的是詩人經(jīng)過艱難歲月之后突然迸發(fā)的一種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歡悅。快船快意,使人神遠(yuǎn)。后人贊此篇謂:“驚風(fēng)雨而泣鬼神矣”(楊慎《升庵詩話》)。千百年來一直為人視若珍品。為了表達(dá)暢快的心情,詩人還特意用上平“刪”韻的間、還、山作韻腳,讀來是那樣悠揚(yáng)、輕快,令人百誦不厭。
詩人李白的古詩篇六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2、《金陵酒肆留別》
風(fēng)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3、《長相思》
長相思,在長安。
絡(luò)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yuǎn)魂飛苦,夢魂不到關(guān)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4、《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5、《夢游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zhuǎn)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fēng)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
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26《將進(jìn)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jìn)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fù)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7、《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8、《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9、《怨情》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10《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詩人李白的古詩篇七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是一首送別詩。孟浩然從湖北到廣陵去,李白在黃鶴樓給他送行,作了這首詩時間應(yīng)當(dāng)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從27歲到35歲的將近十年之間,雖然也到處漫游,但卻比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陸境外,這時,他認(rèn)識了當(dāng)時的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歲,本是襄陽(今屬湖北省)人,隱居鹿山門,常在吳、越、湘、閩等地漫游。這時他正想出游吳、越一帶,兩位大詩人在黃鶴樓分別,留下詩篇。詩題中“之廣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詩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別黃鶴樓向東遠(yuǎn)行了。因?yàn)辄S鶴樓在廣陵之西,所以說西辭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東面了,接著第二句“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揚(yáng)州既廣陵,由武漢乘船到揚(yáng)州是由長江下行所以說“下?lián)P州”。這句說孟浩然在陽春三月的時節(jié)去,那景如煙花的揚(yáng)州。揚(yáng)州本來就以風(fēng)景美麗而著稱,特別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艷麗,所以李白用煙花來形容孟浩然即將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對此行的羨慕之意。以上兩句寫送別情況,還沒有寫離別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留?!埃瑢懽髡咚妥吡撕糜?,獨(dú)自在黃鶴樓遙望風(fēng)帆遠(yuǎn)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載著過人東去的船,漸行漸遠(yuǎn),終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夠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絕的長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隨著視線遠(yuǎn)去,直望到船兒都已經(jīng)在碧空中消失。他還佇立著凝望天邊的長江流水,可見他對好友的惜別之情了。這種離別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間,是不會如此深刻的。而寫離別之情的手法,也只取離別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寫感情,卻越發(fā)使人體會到真味情切。
詩人李白的古詩篇八
《秋浦歌》是唐代文學(xué)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詩如下: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翻譯】。
(我)頭上的白發(fā)足足有三千丈(長),只因愁思無窮無盡也像這樣長。不知道在明亮的鏡子里的我,從什么地方得來這滿頭蒼蒼白發(fā)。
《望天門山》是唐代文學(xué)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詩如下: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翻譯】。
天門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沖擊而)從中間豁然斷開,江水從斷口奔涌而出。浩浩蕩蕩的長江東流到此(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著向北流去。兩岸邊的青山,相對著不斷現(xiàn)出,(令人有兩岸青山迎面撲來的感覺)。我(仿佛乘坐)著一艘小船(從天邊)披著陽光順流而下。
《夜宿山寺》是唐代文學(xué)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詩如下: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翻譯】。
山上寺院的高樓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樣子,人在樓上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在這里我不敢大聲說話,恐怕(害怕)驚動天上的神仙。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文學(xué)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詩如下:
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翻譯】。
峨眉山的秋月,恰是一彎瓊舟,航行在天空,月光用溫柔的嘴唇吻入嘉陵江激情的水中。沐浴在這多情的月光里,我乘舟離開清溪與月兒一起駛向三峽,本想與你握別,可不知為什么你沒有來,我只好悻悻順流下重慶了。
《春夜洛城聞笛》是唐代文學(xué)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詩如下: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東風(fēng)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
【翻譯】。
陣陣悠揚(yáng)的玉笛聲,是從誰家中飄出的?隨著春風(fēng)飄揚(yáng),傳遍洛陽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聽到令人哀傷的《折楊柳》,有誰的思鄉(xiāng)之情不會油然而生呢。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文學(xué)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詩如下:
渡遠(yuǎn)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翻譯】。
在荊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我來到了楚地準(zhǔn)備盡情游覽。崇山隨著荒野出現(xiàn)漸漸逝盡,長江流進(jìn)了廣闊無際的原野。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飛來天鏡,云層締構(gòu)城外幻出海市蜃樓。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xiāng)之水,行程萬里繼續(xù)漂送我的行舟。
《贈孟浩然》是唐代文學(xué)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詩如下:
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翻譯】。
我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fēng)流倜儻聞名天下。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dá)。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著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作者是唐代文學(xué)家李白。其全文古詩如下: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
【翻譯】。
樹上楊花落盡,杜鵑在不停地啼叫,聽說你被貶到龍標(biāo)去了,那里地方偏遠(yuǎn)要經(jīng)過五溪。讓我把對你的憂愁與思念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著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送友人》作者是唐代文學(xué)家李白。其全文古詩如下: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翻譯】。
青山橫亙在城郭的北側(cè),明凈的河水環(huán)繞在城郭的東方。我們即將在這里離別,你就要像孤飛的蓬草一樣踏上萬里征程??罩械陌自骑h浮不定,仿佛你行無定蹤的心緒,即將落山的太陽不忍沉沒,亦似我對你的依戀之情。我們揮手告別,從這里各奔前程,兩匹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離別同伴而蕭蕭長鳴。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作者為唐朝文學(xué)家李白。其古詩全文如下: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
【翻譯】。
傍晚時從終南山上走下來,山月一路跟著我歸來?;仡^望望剛才走過的山間小路,蒼蒼茫?;\罩在一片青翠中。與斛斯山人攜手到他的田家,孩童出來打開柴門。走進(jìn)綠竹掩映的幽靜小路,青蘿的枝葉時時拂著我們的衣裳。歡言笑談中得到了真正放松休息,暢飲著美酒,賓主頻頻舉杯。放聲高歌松風(fēng)曲,歌罷銀河的星星已經(jīng)稀少。我喝醉了但主人非常高興,歡樂得忘了人間的詐心機(jī)。
詩人李白的古詩篇九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告別詩。李白正要乘船離開桃花潭,好友汪倫深情地唱著歌趕來送行。
天寶十四載(755),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前往涇縣(今屬安徽)游桃花潭,當(dāng)?shù)厝送魝惓a劽谰瓶畲ER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了這首詩留別。
詩的前半是敘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一幅離別的畫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fā)之時。這句使我們仿佛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
送行者是誰呢?次句卻不象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歌聲。一群村人踏地為節(jié)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詩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jìn)一步說明放船地點(diǎn)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diǎn),又為結(jié)句預(yù)伏一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結(jié)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dá)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尋味。清沈德潛很欣賞這一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zhuǎn)換間?!梗ā短圃妱e裁》)顯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這首小詩,深為后人贊賞,「桃花潭水」就成為后人抒寫別情的常用語。由于這首詩,使桃花潭一帶留下許多優(yōu)美的傳說和供旅游訪問的遺跡,如東岸題有「踏歌古岸」門額的踏歌岸閣,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釣隱臺等等。
詩人李白的古詩篇十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首詩是七言絕句。此詩中的香爐,即第一首詩開頭提到的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云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tuán)團(tuán)白煙,縹緲于青山藍(lán)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chuàng)造了不尋常的背景。接著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
“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diǎn)題。“掛前川”,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于山川之間?!皰臁弊趾苊?,它化動為靜,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詩說,“壯哉造化功!”正是這“造化”才能將這巨物“掛”起來,所以這“掛”字也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zhèn)チΦ?贊頌。
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tài)?!帮w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帮w”字,把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
最后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耙墒恰敝档眉?xì)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于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jīng)孕育了這一形象。巍巍香爐峰藏在云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云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lián)想到像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梢姡耙墒倾y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并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fā)出來的。它夸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余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宋人魏慶之說:“七言詩第五字要響?!^響者,致力處也。”(《詩人玉屑》)這個看法在這首詩里似乎特別有說服力。比如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活”了,也隱隱地把山間的煙云冉冉上升、裊裊浮游的景象表現(xiàn)出來了?!皰臁弊智懊嬉呀?jīng)提到了,那個“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畫出高空突兀、巨流傾瀉的磅礴氣勢。很難設(shè)想換掉這三個字,這首詩將會變成什么樣子。
中唐詩人徐凝也寫了一首《廬山瀑布》。詩云:“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眻鼍半m也不小,但還是給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都是瀑布,瀑布,顯得很實(shí),很板,雖是小詩,卻頗有點(diǎn)大賦的氣味。比起李白那種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靈,相去實(shí)在甚遠(yuǎn)。蘇軾說:“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保ā稇蛐炷俨荚姟罚┰掚m不無過激之處,然其基本傾向還是正確的,表現(xiàn)了蘇軾不僅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也是一位頗有見地的鑒賞家。
詩人李白的古詩篇十一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今天我們要賞析的篇目是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古人以鳳凰為祥瑞,所以鳳凰來止往往要造樓起臺,為的是留住那份有關(guān)鳳凰的輝煌記憶。后人登臨鳳凰臺,每每會想象鳳凰的風(fēng)姿。先秦時,秦穆公為聞簫而來的鳳凰筑臺的傳說,就屢屢見于古書。即便鳳凰來去不定,甚至一去不返,鳳凰臺終究是長久流存的。不過鳳凰流連之處想必太多了,以致鳳凰臺散落各地并無定所。南京的鳳凰臺,也得名于鳳凰的親臨,但與別處不同,它更成名于唐代大詩人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所寫的金陵鳳凰臺,故址在今天的南京城西南。關(guān)于鳳凰臺的位置和它的名稱來歷古代說法不一。李白作詩的時候也未必搜求故實(shí),或許只是詩人就鳳凰臺的名稱進(jìn)行想象和發(fā)揮罷了。隨著李白詩流傳得越來越廣,他的詩句反倒成為金陵有過鳳凰臺的最有力證據(jù)了。元代詩人和評論家方回說過,李白這首詩雖以鳳凰臺為名,卻不以此臺為局限,他的心目游走于臺上之景,更游走于臺外的風(fēng)光。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四兩句雖然是互文見義,卻因時代的循環(huán)往復(fù),又帶出了一點(diǎn)歷史的悲涼。孫吳東晉以至后來的宋齊梁陳,總共六個朝代,先后建都于南京,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六朝是史家的說法,也是詩人的說法。李白寫金陵的詩,常常懷思古之幽情遙想六代,憑借昔日宮殿與當(dāng)今荒草的并列,依靠曾經(jīng)美人與眼前墳?zāi)沟霓D(zhuǎn)換,將朝代的變故更迭綴合成盛衰興亡的哀愁。
三四兩句卻是虛實(shí)的糅合,由眼前想見不在眼前之景?!皡恰薄皶x”指的是孫吳和東晉;“花草”“衣冠”一個代指美女,一個代指官員;“古丘”意即墳塋;“幽徑”意指墓道,都是前代的遺跡。幽徑與古丘可以說是眼前之景,花草與衣冠卻早已不在眼前了。然而花草與幽徑,衣冠與古丘本是一體,彼此可以說有前世與今生的聯(lián)結(jié),又有生存與死亡的轉(zhuǎn)變。因緣于這樣的轉(zhuǎn)變,這樣的聯(lián)結(jié)。繁華虛妄如夢的故事,便在時空的交匯處和盤托出。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長江邊,是南北相連的三座山峰的合稱?!叭桨肼淝嗵焱狻?,說的是從鳳凰臺望去,三山渺遠(yuǎn)只有一半在眼里,另一半則落在了天外。宋代大詩人陸游有一次經(jīng)過南京的時候,也曾經(jīng)登上鳳凰臺。遠(yuǎn)望三山,渺渺茫茫,若有若無,真的走到那個地方,陸游說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這種觀感似乎可與李白目中所見相互印證。水是長江水,有的說是“二水”,有的說是“一水”,“一水”是就江流的整體而言,而“二水”則就江水環(huán)洲流過的部分而論。稱謂雖有不同,視角亦有分別,但意思卻是一貫?!岸蟹职樦蕖?,說的就是白鷺洲將長江水一分為二,與“一水中分白鷺洲”的描述其實(shí)是一樣的景致。
白鷺洲位于南京西南江水中,得名于白鷺來聚,與鳳凰相比,白鷺雖然也是天上之物,卻算不得神鳥。白鷺的來去大抵是時令變化的緣故。鳳凰則不然,它乘興而游,盡興而返,并不遵循物候更不眷戀臺閣。如果說鳳凰是人的想象,那么鳳凰臺就是人對想象的不舍。有了臺的守候,鳳凰似乎也有了皈依,這是筑臺人的癡念。詩人則有鳳去臺空江自流的惆悵,縱有臺的守望,鳳凰依舊一去不返了。登臺而望,有時看到一片實(shí)景,有時看到一片虛景,所謂實(shí)與虛,不過是眼前與不在眼前的分別。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臺》看似寫登臺所見,其實(shí)是在寫不見,不見的'鳳凰、不見的王朝,不見的半山、不見的江水,不見的白日還有不見的長安,這一連串的視而不見,便是這首詩全部憂愁的凝聚。而憂愁的緣故,李白說得似乎很直白。即所謂“長安不見”。七八兩句有兩個典故,浮云蔽日為其一,長安不見為其二。浮云蔽日是一個傳統(tǒng)的譬喻,漢末古詩十九首中有句云:“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這大約是李白詩句的字面出處。
漢初陸賈在《新語》中說過:“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明也”。浮云比喻小人,白日比喻賢主,這才是真正的出處。長安不見,說的是晉明帝的故事。據(jù)《世說新語》記載,晉明帝小時候,有人從長安來,其父元帝以長安與太陽哪個更遠(yuǎn)問他,明帝答曰,日遠(yuǎn),因?yàn)闆]有聽說有人從日邊來。次日元帝重問明帝,則答曰,日近,因?yàn)榕e目見日,不見長安。這個故事充滿了智慧,也充滿了憂慮。日遠(yuǎn)終究是看得見的距離,而長安卻遠(yuǎn)得連距離都看不見了。長安不見與浮云蔽日兩個典故相衘接,貫穿疊合,才構(gòu)成這兩句詩意義的圓滿。從長安不見的本事回看第七句,白日為浮云所蔽,詩人舉目而不見日,亦即看不見賢主。從浮云蔽日的比喻看第八句,長安代表的自然就是皇帝。奸臣媚主,忠良放逐,皇帝與詩人之間有著重重的阻礙,隔著鳳凰也飛不到遙遠(yuǎn)距離。
李白這首詩表達(dá)的是什么?
李白這首詩,有人說是他遭受高力士等陷害排擠,離開長安以后所作。有人說是詩人流放夜郎遇赦返回,重游金陵時所作,并無定論。這兩個說法的共同之處,在于詩人的逐客身份,不同之處,則在于放逐的時間和原因。李白一生尋求仕途功名,不過從未成功。與其說是不得賞識,毋寧說是不得作為。所以李白對東晉建功立業(yè)的謝安青眼相看,在其詩中多有表露。
他跟隨永王璘順江東下的時候就寫過“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的名言,大有自比謝安之意。他對金陵的情感,對六代尤其東晉的情結(jié),可能也與謝安相關(guān)。這種情感歸根到底是一種抱負(fù)未能施展的寄托。《登金陵鳳凰臺》這首詩,固然可以解讀為詩人某個生命節(jié)點(diǎn)之中突發(fā)的怨艾,也可以當(dāng)作貫穿其一生的糾結(jié)。即求仕不遇,求隱不安,百般掙扎,始終徒勞。此詩之好或許并非在它背后的寓意,而在詩人將寓意轉(zhuǎn)化成了可見的景觀。臺閣、古跡、山水還有歷史,仿佛一一收獲了李白的心事,而后又將他的心事埋藏起來,彼此像是有了默契。詩人的憂郁也因此變成了鳳凰臺的哀愁。
詩人李白的古詩篇十二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dāng)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fēng)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風(fēng)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
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岳尋仙不辭遠(yuǎn),一生好入名山游。
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fēng)九疊云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
銀河倒掛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
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fēng)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fā)。
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